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坛 | 博客
官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于论坛 | 最新播报 | 视频·直播 | 重要发布 | 重要讲话 | 人物访谈 | 嘉宾风采 | 论坛花絮 | 评论反应
中国台湾网专稿 | 主题论坛 | 论坛城市 | 现场图片 | 背景资料 | 关注海西 | 闽台交流 | BBS | VIP | 第四届 | 第三届 第二届 第一届
  海峡论坛官方网站 -- 最新播报

两岸电影交流座谈会激情碰撞 探索新思路

时间:2014-06-15 09:07   来源:东南网

  瓶颈:台湾文青导演总赚不到钱

  大陆市场虽大,但台湾电影在大陆的发展,却往往展不开拳脚,除了《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那些年》之外,几乎鲜少能在大陆引起讨论和关注。

  “台湾导演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人文气息比较高、比较文青一点,这甚至成为台湾电影的一个主流。”对此,台湾电影《阵头》的导演冯凯在研讨会上,一开口就检讨起台湾电影的拍摄观念,在他看来,文青并不是不好,而是相对主观,往往比较少思考观众想要看什么、市场的接纳度在哪里。他认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关键的一点,是拍摄的观念一定要改变。

  李鼎笑着说,自己就是冯凯导演口中的“台湾文青导演”,这是他首次带着作品到大陆来首映,新片《到不了的地方》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文艺片。“我听到昨天首映来的都是厦大学生,一下子就乐歪了,因为我的电影是文艺片,我认为一定会有很好的回应。”李鼎没想到的是,电影放映完,学生们的问题却有些让他措手不及,“两岸在一些文化的认同上,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

  冯凯却不这么认为:“《那些年》虽然也是年轻一代导演拍出来的文艺片,但很多人甚至看过两三次,他打动了年轻的阶层,形成了风潮。为什么?主要还是看内容是什么,你要传达的东西是什么!”

  建言:突破闽南语语言上的限制

  除了台湾市场太小、电影人本身的因素之外,不少在场的台湾导演也认为,如果不能突破闽南语语言上的限制,也会给台湾电影在大陆的发展,带来不少的困难。

  而突破这个困境究竟要怎么做?在场的两岸电影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叫闽南语市场电影?为什么韩国电影、日本电影进来的时候,虽然语言也不通,却能卖座?”澎恰恰认为,可以将闽南语电影通过配音的方式重现,让电影不只是局限在闽南语地区,而是推广到大陆其他地方。

  台湾著名导演、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委李行则提出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像《阿嬷的梦中情人》这样闽南语占90%比例的电影,完全没有必要花钱重新配音。“这部片,花了300万重新配音,但是最后影片的味道没有了,票房也不过30多万,这就是浪费。”李行认为,类似这样的闽南语电影,完全可以与福建方面直接合作,拿到厦漳泉来同步播映,同样可以扩大市场、引起共鸣。


分享到:
共 3 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