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由来 新华社发
前门灯会闹元宵 新华社发(李文明 摄)
民俗专家细说“元宵”由来
新华网天津2月26日专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2月2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作为元宵节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入口香甜,令人齿颊留香。那么,元宵节为何要吃元宵呢?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食品,旧时曾称作“圆子”“汤圆”“糖圆”“团子”等。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据说,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黄,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昭王食之,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
元宵节吃汤圆,其风俗大行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王来华说,如今,北方人称其为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掀起春节后的又一娱乐高潮
新华网天津2月26日专电(记者周润健)2月28日是传统的元宵佳节。民俗专家称,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闹”元宵掀起春节后的娱乐高潮,人们张灯结彩,耍狮舞龙,大放焰火,彻夜狂欢。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作为春节过后的又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一个“闹”字,把元宵节的气氛凸现得淋漓尽致。“小初一,大十五”,起于西汉,盛于唐宋,流传至今,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为一天,到唐朝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清代节庆时间虽然有所缩短,但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元宵节与春节相接,人们赏月观灯,竞猜灯谜,吃元宵,耍“百戏”,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是掀起春节后的娱乐活动高潮。有诗描写唐朝长安闹元宵的画面:“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盛况和游人的兴致表达无遗。
宋代元宵夜花灯的装饰造型也很精美,给人们更多欢乐,更多光明。苏东坡诗云:“灯光家之有,笙歌处之楼。”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曾作词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时元宵佳节满城花灯齐放,通宵达旦歌舞笙乐的壮观场面。
及至明清两代,闹元宵的形式更加发展了。是日夜,放灯之时,还有舞狮、踩高跷、走旱船、耍龙灯、击太平鼓以及唱戏、杂技表演等,简直就像西方的狂欢节。同时,元宵灯节盛况空前,谜家如云。
王来华表示,今天,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的聚集区也是年年欢庆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