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22日晚综合消息(记者颜维琦、刘先琴、胡晓军、王瑟)“很好,这就是我们想看的春晚。”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新意迭出,人们拿着节目单观看,自始至终兴致勃勃,从普通观众到专家学者都好评连连。
“艺术、科技等多种元素融合”
文艺评论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毛时安说:“龙年春晚无论是舞台装置、节目设计还是演员面貌都让人感受到饱满的冲击力,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文化发展和国家进步,感受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焕发出的文化自信。龙年春晚有两大特点,一是亲民性更加鲜明,这也是舞台更加壮丽后对内容和形式的必然要求。从一开场的舞蹈歌曲类节目开始,民族、家庭的气氛就非常浓郁,几组语言类节目的编排也切合社会现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二是综合性更加突出,一个节目往往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舞台的科技品质更高了。比如《竹报平安》,无论是舞台造型还是科技内涵,无论是力量还是美感都很精彩。艺术、科技等多种元素融合,应该是未来春晚的创新方向之一。”
毛时安说,对春晚,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春晚实际上就是为大家增添欢乐的色彩,为节日增添浓郁的喜庆气氛。从除夕夜呈现的精彩节目来看,我们感受到了央视“开门办春晚”的巨大努力。
“春晚大幕后透出不懈的追求”
“春晚历经这么多年的千锤百炼,最值得钦佩的是包括央视剧组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那种不懈的追求精神!”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文联副主席吴长忠由衷地说。
他认为,随着春晚成为民俗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希望值越来越高,在这万众瞩目的特殊舞台上如履薄冰。但是,这种状态和现实,并没有影响或阻止这道艺术大餐制作者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地讲,每年春晚都有引人瞩目之处,都有新的亮点闪烁,甚至成为整整一年人们口头的话题。今年春晚我尚未认真品味,但一些节目的表演形式已经让我耳目一新,无论主题、气氛、舞台效果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吴长忠由此谈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文化产业要有大发展,要上新台阶,作为精神产品制造者的文艺工作者更要有精品意识,文化工作管理者更要有大局意识、人才意识和服务意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会有坚实的支撑。
吴长忠说:“我想,春晚大幕后透出不懈的追求,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
“整台节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味”
除夕之夜,江西省安源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黄仂和家人吃完年夜饭便坐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品尝着这道“春节文化大餐”:“整台节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味,兼顾到老人、年轻人和孩子等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很不错。舞美灯光,还有舞台设计真好。”
“虽然今年的春晚节目单提前发布,但随着节目的一个个演出,还是有悬念的。”童谣开场别具一格,把年味烘托得十足。这样热热闹闹的年味,让黄仂一直怀着浓浓的兴趣观看节目。到李倩、张傲月领舞的舞蹈《龙凤呈祥》出现在荧屏上时,作为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黄仂情不自禁地解说起来:“在中国的传统理念里,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尤其是在吉祥图案中,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这个舞蹈精准地表达了这个寓意,加上立体的场景,凸显出了龙凤呈祥的完美意境。”黄仂还特别欣赏小品《荆轲刺秦》。他说,这个节目既有趣味性,更有针砭戏说历史时弊的针对性,通俗且一针见血,让人难忘。
“体现了中国和谐的理念”
今年的春晚还在热闹地上演时,新疆大学张立斌教授便按捺不住激动,说:“今年春晚主题是《回家过大年》,特别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春晚的节目有新意,有创意,很不错。在中国文化中,从‘家庭’、‘家族’放大至‘家国’而构成的社会形态,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儒家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五个特征之一。春晚从童谣拉开大幕,可谓别具一格,而随后的《东西南北拜大年》、《好久没回家》、《我要回家》等等演出,都围绕着这一主题不断深化人们对家的感觉,热闹、喜庆、隆重,很好,是我们想看的春晚。”
新疆文化厅党组书记韩子勇认为,今年春晚没有广告,这让人感到很舒服。“春晚就是给广大观众带来快乐与欢乐的时刻,让人们在观看过程中,感情能始终流畅地延伸,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特别是演员和观众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体现了中国和谐的理念。节目分不同的主题,又围绕一个大主题,创意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