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春晚“剧透”真有那么可怕?

时间:2011-01-25 15:00   来源:沈阳晚报

  一句“剧透”着实“惊”了春晚导演组,两届导演都出面“表态”——一个说“手中留情”,一个说“太不道德”。有作者也对“提前曝光”表示担忧。相比之下,媒体和观众则对春晚“剧透”强烈支持,认为春晚恐惧“剧透”太夸张,是不自信的表现。春晚“剧透”果真那么可怕吗?  正说:“剧透”可以让观众自主选择

  代表声音:别捂了,再捂就真馊了——

  毫不夸张地说,春晚堪称“保密级别”最高的一台晚会。从审查到彩排都披着极其神秘的面纱,似乎春晚过程越神秘,晚会就会越精彩。不过,最后的结局往往并不像导演组想的那样,年年努力年年挨骂,成了春晚导演走不出的尴尬。

  对于春晚的保密,很多观众并不买帐。《当代工人》杂志社侯永东说:不明白为什么春晚导演总喜欢将节目捂着,往往是春晚给观众带来的惊喜并不多,结果捂着捂着还真就给捂馊了。

  大东区华茂社区李凤祥说:年年的春晚连节目的顺序都没变化,是有点让人烦了。如果能提前列出节目单征求一下观众意见,也可以让观众自主选择。

  苏家屯区上河村村民赵维利说:“我不懂什么剧透,我只是觉得春晚应该有一个春晚与观众对话的地方。我们都特别想看到那两位农民工歌手上春晚演唱《春天里》,但我们的意见却不知道去哪表达。

  反说:“剧透”会让年夜饭索然无味

  代表声音:“剧透”会让小品的喜剧效果大打折扣

  为“剧透”大伤脑筋的是春晚制造者——导演、作者、演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担忧,“剧透”会让年夜饭索然无味。

  春晚年年搞,小品年年弄,搞到一个挺响的包袱不容易。“剧透”的恶果是让包袱没有新鲜感,演出效果打折扣。所以,兔年春晚导演恳求记者对爆料一事“手下留情”、虎年总导演更直言这种爆料“不道德”。相声作者王振华说:“观众们笑点越来越高,宁舍一锭金不舍一个包袱。观众看了没有新鲜感,大家的心血都白费了。”本山御用编剧宫凯波说:“剧透”会让小品的喜剧效果大打折扣。

  春晚反“剧透”,目的是为保鲜,是想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喜。

  娱记说:“剧透”恰恰是在“救”春晚

  代表声音:春晚关注度大跌,适量剧透,恰恰是救春晚。

  作为采访几届春晚的记者,《新安晚报》王文跃深切体会到了春晚带给他的酸甜苦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除了必须完成报道任务的娱记和想通过春晚舞台成名的新人,我想不出还有谁真正关注春晚。所以,当看到春晚总导演们对“剧透”一事如此敏感之时,我都觉得这是小题大作了。”

  接着围绕春晚“剧透”,记者与同行有了如下对话——

  记者:“春晚提前曝料,会让春晚见光死吗?”

  王文跃:“见光死,通常指网友见面后的状态。为什么会见光死,因为跟预先想象的差距太大了,如果正好暗合了预先的想象,还可以一见钟情呢。春晚也一样,怕“剧透”,透着的是不自信。”

  记者:面对“剧透”,春晚导演甚至搬出道德观来讨伐,你怎么看?

  王文跃:“剧透”与道德不挨着。导演在工作,娱记也是工作。“剧透”越多,越说明娱记其敬业。而且,“剧透”其实是在救春晚。首先说,“剧透”之后,如果剧目无聊,会有民间天才们帮助央视春晚“丰富”、“完美”剧目;如果剧目完美,那么,会有观众期待演员的表现。比如本山的小品本子,看文字跟看老赵的表演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更重要的是,“剧透”还能增加春晚的关注度。

  记者手记:谁逼娱记玩“潜伏”

  从事过春晚报道,才知道春晚报道有多难。不是难在辛苦,也不是难在赶稿,而是难在门难进,脸难看。曾经与跑春晚报道的娱记们并肩战斗过,我知道那些娱记有多敬业,即使春晚层层设卡防记者,也挡不住娱记。他们或乔装潜入,或假扮助理,总能想办法采访。

  想想,他们是为什么?还不是为给读者提供最新鲜的春晚资讯,还不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春晚的进程。春晚为观众,娱记为读者,两者并不矛盾的行业到了春晚的平台上竟然成了生死冤家。因为反感“剧透”,春晚每年对娱记都严防死守。其实,一个“剧透”,几重收益;何苦气恼,何乐不为?

  本报记者 蓝恩发 见习记者 朱思奇

编辑:石慧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