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首 页 | 聚焦金像 | 最新动态 | 领奖瞬间 | 红地毯 | 金像回顾 | 现场掠影 | 热门评论
字号:
香港电影金像奖完全回顾(一)

  时间:2006-04-04 15:33    来源:     
 
 

  至今已经举办到二十四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是华语电影奖项中最能够体现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奖项,参与投票的人选参照奥斯卡的模式由香港所有业内人士组成,相当具有权威性。因此每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都会广泛受到观众瞩目,同时也是香港电影从业人员最为重视的奖项。

  一切从一句戏言开始

  “记得是1981年11月,在一次《电影双周刊》的编务会议上,谈到每年搞的十大华语、外语片评选时,我说‘我们能不能搞大一点?’。”

  ——香港《电影双周刊》现任主编 陈柏生

  “搞大一点”的意思是搞一个像模像样的颁奖礼,这个提议得到了当时在座各位编辑的支持,于是他们于次年三月九日,在艺术中心寿臣剧院举行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当时找来了香港电台赞助,第一届总共设立了五个奖项。当时的最佳导演方育平和最佳女主角惠英红都亲临现场领奖,最佳男主角许冠文则是由他的弟弟许冠英代领。

   香港电影金像奖完全回顾第一部分:1982-198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完全回顾第二部分:1986-1989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完全回顾第三部分:1990-1993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完全回顾第四部分:1994-1997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完全回顾第五部分:1998-2001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完全回顾第六部分:

第一部分:1982-1985年

  至今已经举办到二十四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是华语电影奖项中最能够体现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奖项,参与投票的人选参照奥斯卡的模式由香港所有业内人士组成,相当具有权威性。因此每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都会广泛受到观众瞩目,同时也是香港电影从业人员最为重视的奖项。

  一切从一句戏言开始

  “记得是1981年11月,在一次《电影双周刊》的编务会议上,谈到每年搞的十大华语、外语片评选时,我说‘我们能不能搞大一点?’。”

  ——香港《电影双周刊》现任主编 陈柏生

  “搞大一点”的意思是搞一个像模像样的颁奖礼,这个提议得到了当时在座各位编辑的支持,于是他们于次年三月九日,在艺术中心寿臣剧院举行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当时找来了香港电台赞助,第一届总共设立了五个奖项。当时的最佳导演方育平和最佳女主角惠英红都亲临现场领奖,最佳男主角许冠文则是由他的弟弟许冠英代领。

香港电影金像奖主要获奖名单(1982-1985)

  最佳电影 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第一届 《父子情》 方育平
《父子情》
许冠文
《摩登保镖》
惠英红
《宝贝》
第二届 《投奔怒海》 许鞍华
《投奔怒海》
麦嘉《最佳拍挡》
洪金宝《提防小手》
林碧琪
《靓妹仔》
第三届 《半边人》 方育平
《半边人》
梁家辉
《垂帘听政》
叶童
《表错七日情》
第四届 《似水流年》 严浩
《似水流年》
李修贤
《公仆》
斯琴高娃
《似水流年》

  语录

  “电影人会将电影当成是一种艺术来对待,但是大众只会将它当作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尔冬升

  尔冬升的这句话无疑证明了第一到第四届金像奖与大众的格格不入。看到以上的表格诸位一定会觉得非常的陌生。虽然“新浪潮”电影在香港电影史中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当时得不到院线以及观众的买账,这股“新浪潮”很快就被淹没在香港主流商业片大潮之中。所以那个时代的香港影片令观众记忆深刻的大多是成龙的功夫喜剧、新艺城的最佳拍挡系列和开心鬼系列、以及洪金宝和林正英联手搞起来的僵尸片热潮。

  金像奖历史上第一位司仪--陈欣健

  陈欣健1965年加入香港皇家警察队,1974年升任刑事侦缉科警司,1975年与萧芳芳合编电视剧本《跳灰》,并负责警方资料顾问。1976年,他毅然脱离那份很有前途的警界工作而投入到无限可能的娱乐圈之中。他曾担任过节目主持人、电影编剧、演员、导演、及制片等多重角色,1980年代后与许冠文、张同祖等人合作,是香港导演协会、影业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并一直是金像奖理事。同时,由于主持的届次太多,他也是在金像奖颁奖舞台上被“罚站”时间最久的一位。

  第一位影后--惠英红

  近年复出的惠英红已经是一个演技派,当时她可是刘家良特别欣赏的打女。她是第一位影后,也是唯一凭借动作片获得主角大奖的演员。1960年出生于广东,香港长大,因家境贫苦,十四岁起即在夜总会做歌舞艺员,十七岁进电影圈,签约为邵氏基本演员,处女作为《射雕英雄传》,其后逐渐从配角升任主角。

  最年轻的影后--林碧琪

  林碧琪于1983年获得了影后时方才17岁(1966年出生)。当时她还获得了最有前途新人提名(后来更名为最佳新人奖),据说她被导演黎大炜在街头发掘出来——而本人的真实身份则的确是个“太妹”,林碧琪答应参演的条件便是“一定是主角”,没想到一击即中,获得第二届金像奖影后。令观众惋惜的是,得奖之后的林碧琪便息影了。

  第一位最佳新人--马斯晨

  在第二届金像奖上,这位最有前途新人,凭借《投奔怒海》挫败了众多日后的明星而当选,那时她只有十九岁。林燕妮曾经称她“有张橡皮脸,可以变做很多种不同的人物”,然而如今我们没有她的任何消息。

  最年轻&最悲惨的影帝--梁家辉

  1984年梁家辉凭借《垂帘听政》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时,当时年方26岁。由于《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是在内地拍摄,梁家辉旋即遭到中国台湾当局的封杀,一度无人找他拍戏,被迫去摆地摊糊口。

  最具争议性的新人——郑裕玲

  1984年的郑裕玲,因为参演《花城》而获得最佳新人,引起争议。因为此前郑裕玲已经主演过众多当红电视剧,同时也是著名主持,终究争论的结果是因为她首次参与电影演出,而实至名归,这也为后来众多“长辈们”获得“最佳新人”提名而首开先河。

  2005年3月16日,记者在北京巧遇当年同获最佳新人提名的莫少聪(凭借《武林圣火令》获得提名):“我当时一听郑裕玲也有份提名,立刻傻眼。她出道那么早,怎么可能还是最佳新人?”

  第一位获得提名的外国人--喜多郎

  日本著名作曲家喜多郎,为《似水流年》配乐而获得第四届金像奖提名。

  
  无奖问答时间:

  电影金像奖举办以来,你知道在最佳电影方面,竞争最激烈的是哪一届呢?

  答案是:第四届金像奖。

  “这一年的金像奖非常难以取舍。直到今天,我也很难将它们分出高下。这四部被提名的作品分别是《等待黎明》(梁普智)、《上海之夜》(徐克)、《省港旗兵》(麦当雄)、《似水流年》(严浩)。” ——陈柏生语

 

  (来源:中国电影报—娱乐周刊 记者荣超 云飞扬)

编辑:蒲蒲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