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再获金马肯定
《赛德克·巴莱》是诚意之作
柯震东与九把刀
虽然在戛纳亮相的“粗糙国际版”遭到内地媒体的质疑,但这次在台湾看了“五个半小时全版”《赛德克-巴莱》的同行们,却大多被这部电影打动。当《赛德克·巴莱》最终摘得金马大奖“最佳剧情片”时,整个记者室一片欢腾,一名台湾女记者甚至当场学起电影里原住民的吼叫,并兴奋地转了五个圈。
另一部大热影片,在台湾收4亿元新台币、在香港成为迄今年度最卖座华语电影第二名、横扫半个东南亚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则没那么好运。此片本来提名就不多,最后九把刀更在“最佳新导演”奖项上落败给《刀剑笑》的乌尔善,令人大跌眼镜。不少媒体质疑金马奖对作家出身的九把刀有“歧视”,但也有记者认为,这正是金马奖公正一面的体现——所有人都看好的“那些年”,评审们偏偏不选,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证明金马奖对自身评审价值体系的坚持呢?对于他们来说,能引起很多普通观众共鸣的“那些年”如该片主演陈希妍所说“只是一部青春喜剧片”,而且身边有两个执行导演的九把刀在片场出力也不多。评审团主席张艾嘉婉转表示:“这个故事胜在故事和编剧。”
对这个结果,九把刀比影迷更能轻松接受。他还在现场发搞笑微博:“刚刚在厕所尿尿,刘德华进来,拍拍我的肩膀,笑说,没关系,继续努力,我也是等了很多年!我大惊,看着正在尿尿的柯震东,大叫,刘德华鼓励我耶!他主动开口的!柯震东你要替我作证!刘德华继续帅气地尿尿!好帅气的背影!”
对于《让子弹飞》在金马奖的平淡收场,许鞍华赛前的一句评说倒是切中要害。她说,她喜欢《赛德克·巴莱》,一口气看完,也喜欢《让子弹飞》,但却没喜欢到那个程度。“《让子弹飞》更像是一个游戏之作,而《赛德克·巴莱》则更像是一个导演的‘终极任务’,不太一样。”
制度改革
“最后一轮保密原则”更公平
张艾嘉表示,这次她做评审团主席,对评审制度做了一点小改革。首先是技术奖和关键奖穿插着评,以避免很多评委到了最后的关键奖项累到“头脑不清楚”。其次,不断进行投票,直到最终出现一个候选者过半数,“但最后的结果除了我和一个专业律师,谁也不告诉,免得这个奖项的结果对下一个奖项的评选造成影响”。此外,今年还引进了香港舞台剧界的林奕华、台湾漫画界的几米等“非专业人士”,目的也是为了打破“圈内垄断”。
赛果分析
《赛德克·巴莱》
分析:单项一般整体却好
评审团主席张艾嘉透露,今年的很多主要奖项,他们都是反复多轮投票才出结果,但“最佳剧情片”却是一次就过。对于在很多单项奖上失意的《赛德克·巴莱》,最后却能得到代表电影最高水平的“最佳剧情片”,她解释:“《赛德克·巴莱》的水平很高,魏德圣这次表现出一种很大的心怀,电影之前获得那么多提名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虽然很多单项奖没拿到,但论票数它都排在第二第三名,最后加起来整体水平就很高。”
许鞍华
分析:金马奖的一贯口味
看张艾嘉掌控今年的评审团,很多人事先已经猜到《桃姐》的大获全胜,因为《桃姐》很切合金马奖关注人性题材的口味。张艾嘉跟许鞍华的交情以及对女性题材影片的偏爱,只是一种进一步的保证而已。很多记者都表示,《桃姐》得奖在意料之中,但得那么多奖则让人意外。不过他们都对“最佳导演”花落许鞍华没有异议,因为其他竞争对手如姜文或魏德圣虽个人风格强,导演手法却并不及她在《桃姐》中完美。
刘德华
分析:这次多亏了叶德娴
评审团对刘德华得到“影帝”的解释是:“他跟女主角很默契,举手投足都天衣无缝。”这多少表明了刘德华得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跟他有多年感情的叶德娴对他诠释一个普通男人角色助益甚大。张艾嘉也认为,这次刘德华演得非常好,得奖是“实至名归”,因为他已经脱离了偶像的外壳,成功地打动了所有评审。她透露,跟刘德华得票最为接近的是葛优,但最后还是刘德华胜出了,因为葛优“突破不够”。
叶德娴
分析:女性电影就这一部
在“最佳女主角”一项,张艾嘉透露,舒淇得票也很高。最后叶德娴得奖,是因为“只有这部戏给了女性角色最大的发挥空间,其他女演员虽然演技好,但并没有那么多机会表现”。张艾嘉直言,如今电影界的女性电影数量太过稀少,女演员已经成为“被忽略的一群人”,这点跟好莱坞的弊病十分接近。同时她指出,今年的金马奖入围片“不是很大的片,就是小成本,中等制作严重缺席”,希望这个现象能引起所有电影人的注意。
柯震东
分析:评审看好前途无量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男主角柯震东,击败了《赛德克·巴莱》的三位男演员,拿下“最佳新演员”,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对此,张艾嘉表示:“这个奖项的投票是一次过的。”她认为,这个奖的评审标准应该包含“一个演员未来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演技”本身。评审认为,柯震东被选中是因为他有“可持续发展空间”,“他的身体语言自然,对白表现力强,对一个新演员来说相当不简单”。
链接:大排档里的台湾电影人
台北有很多著名的夜市,当年吴宗宪主持的《食字路口》介绍了是士林夜市,但我们更偏爱的是小一点的宁夏夜市——这里有好吃的胡椒虾,一半是鲜奶的珍珠奶茶,还有《鸡排英雄》的香脆嫩鸡排。到达台湾的第一晚,我们便到这里来吃晚饭,却没想正好碰上刚结束的金马影展举行“庆功宴”。
就在夜市的路口,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简易棚,台湾大名鼎鼎的电影人——李烈、魏德胜、朱延平……还有一些内地电影人,如刚为金马创投会当评委的王小帅。简单的大排档桌椅和大排档饭店,甚至还有在内地小县城常见到的场景——简易街头卡拉OK。有个男人用沙哑的嗓音唱了一首又一首,不少来夜市的市民都忍不住皱眉,这个唱歌的人就是侯孝贤。没有任何保安压阵,你可以随意走进去跟这些电影人交流,或许还能一起勾肩搭背吼两嗓子。
整个金马奖的组织,也同样令人感受到这种人性化。金马奖的前一天,我们坐组委会安排的车辆,从台北前往举办地新竹。一位记者因发稿耽误,令发车时间晚了近30分钟。工作人员焦虑地催促:“不能再等了,今天周末塞车,到了新竹,候选人见面会估计早开始了。”但话这么说,她还是等记者到齐才发车。到了新竹的会场,给记者的饭盒已经准备好了——还细致地分为荤素两种。记者有点多,饭盒不够数,工作人员便让酒店加做一些。于是出现了这个场景:就在九把刀等人接受采访时,一个工作人员用喇叭大声召唤:“还有记者需要饭盒吗?”九把刀的发言被打断,但神情没有丝毫不悦。
还有颁奖当晚,组委会特意空出一个大广场,让市民近距离接触红毯,之后还有大屏幕播放颁奖礼现场。满广场上千人,很多老人小孩,还有散步的小狗。而内场里,很多电影人得奖后语无伦次,唠唠叨叨,也没有人在旁边掐表。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道歉:“今天可能要结束得晚一些了。我们从来不会限制得奖人的发言时间,一定要让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完。” 大排档、饭盒、广场直播,这些都让金马奖看起来“烟火气”十足。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象征——这两年屡创票房奇迹的台湾电影,终于从小众的怪圈中走了出来。且不管今天的台湾电影水平如何,这股子“与民同乐”的劲,已让我相信它大有未来——电影的本质,不正应该如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