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为何屡屡小成本大丰收

时间:2011-11-29 09:34   来源:龙虎网-南京日报

  前天晚上,第48届台湾金马奖颁奖,台湾本土电影表现抢眼,台湾电影近些年强势复苏再次得到证明。 在台湾电影市场上,本土电影一度被好莱坞电影挤压得“惨不忍睹”。但以2008年本土电影《海角七号》为标志,这种局面正迅速改变,且呈现“电影小成本,票房大丰收”的显著特点,除《赛德克·巴莱》之外,其他多数电影的成本仅几百万元。

  专家分析认为,发生这种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台湾电影人近年来强化了对电影市场、电影观众心态的重视与研究。

  市场份额从0.1%升到12%,台湾本土电影迅速复苏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台湾电影人十分看重电影的艺术性,对电影的商业属性与市场有所忽视,众多台湾电影给人的印象多是枯燥沉闷、不容易看懂、阴沉灰暗等,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弱。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逐步控制了台湾电影市场,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0年后,台湾电影年产量一般徘徊在10部左右,所占市场份额最惨时甚至只有0.1%,有的影片甚至零票房。虽然有侯孝贤、李安等台湾电影人撑撑国际场面,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但对整个电影产业来说于事无补。

  2008年,魏德圣一部偏商业味道的《海角七号》出炉,该片5亿元新台币(约合1亿元人民币)票房,让沉寂许久的台湾电影市场振奋起来。接下来,2010年《艋舺》再次赢得2.5亿元新台币票房。2011年,迄今已有4部台湾电影票房过亿元新台币,如《鸡排英雄》1.4亿元新台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4.1亿元新台币等。同年,《赛德克·巴莱》(上、下)总票房更是达到8亿元新台币,创造了台湾本土电影票房新纪录。据悉,迄今为止,今年台湾本土电影票房收入在总票房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12%,远超前几年。

  这些电影中,除了《赛德克·巴莱》成本过亿元人民币外,其他影片的成本都不过几百万元。

  从关注自我表达到贴近大众口味,年轻导演更在乎观众

  台湾本土电影为何强势复苏?研究台湾电影多年的影评人云飞扬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近些年,台湾‘新一代’导演不再将主要兴趣放在海外影展,而是更加关注本土,也更加贴近大众的欣赏口味。”

  在云飞扬看来,《艋舺》《翻滚吧!阿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影片关注的多是热血青年、弱势群体、边缘人物等台湾普通观众身边的人物,不少片子反映的是青春书写、执着追求等励志类主题,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此外,一些电影的画面风格也一改过去的阴沉,变得清新阳光,演员选择方面又选取了如彭于晏、赵又廷、阮经天等俊朗面孔代言,这让普通观众觉得亲近了许多。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以钮承泽、林书宇、九把刀等为代表的这一批年轻导演,在艺术手法上力求创新,不再沉溺于所谓的个人成长经验和个人心声表达,尽可能地追求更多观众的认同,最终在票房上获得了回报。

  除了在题材选择和表达手法上吸引观众,年轻导演更是想办法来获知“观众到底喜欢看什么电影”。《囧男孩》《艋舺》等影片制片人李烈在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每一场放映,年轻的台湾导演们都会跑到影院和观众直接交流,有时一跑就是四个星期,几乎住在影院里。面对观众的不断质问和挑战,他们被迫审视自己,拍出观众想要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想要收复票房失地,仅仅靠大场面、大投资是不够的,电影真正打动观众最重要。”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