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 锋
今年年三十,教育部将首次举办春节晚会,通过电视向全国播出。教育部负责人表示,从春节本意来说,央视春晚不该安排在年三十,年三十应该是家人团聚、安静守岁的时刻,并非像央视春晚展现的那种狂欢节的氛围。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从“春节本意”出发,认为央视春晚弊端至少有二:一是时间安排错位,二是过于狂欢,言下之意就是央视春晚有缺少文化内涵和误导公众的嫌疑,由此就引出了教育部春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应该承认,至少从理论上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解释不无道理。因为诸如央视春晚有违传统之类的说法,公众时有所闻。更有学者表示,当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电视文明的话语垄断工具开始改造春节之后,过年就变成了看电视,让千百年来的传统年俗化作单一的视听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庸俗。
只是,教育部办春晚就能改变这一点吗?作为公众,我们如何面对春晚“双黄蛋”的局面?“双黄蛋”能赋予春晚以新的生命力和文化样式吗?这些恐怕都还是未知之数。
晚会无非是借助现代电视媒体,在主流社会的支持和大众的声援下,以艺术的形式搭建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过春节的公共平台。因此,它最本质的意义在于这个平台所提供的范围和节目质量。正是在这点上,央视春晚导致了争议,诸如节目越来越脱离公众、越来越低俗等。
笔者认为,春晚“双黄蛋”的出现是件好事,在带给央视春晚冲击的同时,也能给我们一定的新鲜感。至于能否完全承载起公众的期待,则是另外的话题了。更何况,教育部春晚的出现恰恰击中了央视春晚的一个致命弊端:一怕公开,二怕竞争,三怕失去垄断地位。
西方学者阿多诺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君不见,央视春晚正在成为制造超额利润的机器。从春晚已经产生的审美疲劳来看,央视春晚正在丧失活力。事实上,只有竞争才可能让春晚与公众更接近,避免鸡肋的命运,这是春晚“双黄蛋”能够立足的重要理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