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秋晚是近年来 “中华情”在日常歌会之外承办的重要主题晚会。从2004年在上海浦江畔举办的“浦江月·中华情”到2005年在武汉黄鹤楼脚下举办的“江城月·中华情”,一直在户外举办的秋晚日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景观舞美便是这众多艺术风格中最闪亮、最夺目的一点,也是2005年“江城月·中华情”获得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2004年浦江畔那艘蓄势待发的帆船,以及2005年黄鹤楼脚下再现的琼楼玉宇,秋晚的舞台成为中华民族地缘文化符号的艺术再现,给全球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彩排现场
从借景到移景,景观舞美新突破
央视秋晚是近年来 “中华情”在日常歌会之外承办的重要主题晚会。从2004年在上海浦江畔举办的“浦江月·中华情”到2005年在武汉黄鹤楼脚下举办的“江城月·中华情”,一直在户外举办的秋晚日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景观舞美便是这众多艺术风格中最闪亮、最夺目的一点,也是2005年“江城月·中华情”获得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2004年浦江畔那艘蓄势待发的帆船,以及2005年黄鹤楼脚下再现的琼楼玉宇,秋晚的舞台成为中华民族地缘文化符号的艺术再现,给全球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的“海峡月·中华情”将继续秉持景观舞美的艺术追求,在舞美设计上力求与厦门融为一体,与海峡遥相呼应,打造“连天跨海”的舞美景观,为全球华人营造出“月光铺满海峡”的视觉效果。但是摆在总导演和舞美设计眼前的难题是,舞台选用什么意象符号。上海和武汉的秋晚,舞台周围都有建筑或景观可以借景,“浦江月”舞台设在浦江畔,中间船的造型设计和浦江浑然一体,东方明珠塔成为连接组帆的数根桅杆中最高的桅杆。“江城月”舞台主背景索性就是巍然远眺的黄鹤楼本身。本次“海峡月”的舞台设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开阔地,周围没有任何建筑可以借景,向东与海还隔有一条马路,何处借景?与厦门素有渊源的总导演最后决定不能借景就移景,把厦门市最典型的视觉符号搬到舞台上。如果你来过厦门,就会在厦门的路边、音乐广场随处可见三角形白帆以及礁石,它们成为厦门的一个特征,这些符号也蕴意着回归、思念,相信从厦门走出去的华人华侨看到这个舞台会感到家乡的亲切。
厦门街景典型的视觉形象
从上海到厦门,华语经典踏浪行
华语经典歌曲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愈久弥醇。从2004年起华语经典成为秋晚的一个常设版块,本次秋晚在“海峡明月 逐波欢歌”、“一脉江山 八闽风情”、“温馨鹭岛 魅力厦门”、“举杯邀月 共庆良宵”几个版块之外,也为此特别设置了重要版块——“往昔记忆 踏浪而至”。“浦江月·中华情”的华语经典再现了30年代老上海风情,并将当年老上海红极一时的歌手请到晚会现场;“江城月·中华情”更从台湾请来了杨燕、谢雷、龙飘飘。如何在华语经典的第三个年头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挖掘华人的共同记忆,是晚会导演组在包装这个版块时绞尽脑汁的一个问题。 “海峡月”再次精选出一批以老上海歌曲为代表华语经典,由费玉清的《不了情》、殷正洋的《新不了情》、张燕的《天涯歌女》、杨小萍(《美酒加咖啡》原唱)的《月光小夜曲》、叶启田(《爱拼才会赢》原唱)的《浪子的心情》和赵雅芝的《万水千山总是情》组成华语经典版块。导演组尝试对这些老歌进行情境化的伴舞包装,除了记忆中熟悉的老歌,记忆中熟悉的老街景、老路灯都会呈现在舞台上,为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搭建一个个记忆的支点,引领大家回到温馨的往昔,让 “全球共明月,华人同思念”氛围在中秋夜弥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