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郝履善结束台湾八日环岛游回到金华家中。最让他激动的,不是欣赏了台湾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而是见到了84岁高龄的亲哥哥,以及生活在台湾一直没能见上一面的10多个侄孙辈们。
“我和哥哥已经10多年没见面,我一直想去台湾,现在通过旅游终于完成了亲人团聚的心愿。”家住市区阳光城市花园的郝履善祖籍嘉兴,参加过抗美援朝,有深厚的舞蹈功底。作为南京军区文工团文艺代表的他曾参加国庆10周年庆典,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接见。郝履善一家兄弟姐妹颇多,除他和仅有的几个姐妹外,大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等,人们开玩笑地称郝家为“联合国之家”。
郝履善远在台湾的亲哥哥名叫郝履谦,解放前为石景山钢铁厂(现首钢)铸造分厂负责人,当年在广西桂林为声名赫赫的美国飞虎队修飞机厂时,辗压机场的铁架子就是他设计的。北京解放前,郝履谦和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当播音员的姐姐一起到台湾,生活至今。10多年前,郝履谦退休,后卧病在床住进高雄新力养护中心。
郝履善抵达高雄已是2月28日晚上7时左右,侄子从台北开了4个多小时的车早早地等候在酒店门口。酒店距养护中心不到20分钟的车程,郝履善见兄心切,顾不得吃晚饭,就赶往养护中心。
“说实在的,这次来,玩不玩、吃不吃都无所谓,关键是和亲人见上面。”郝履善能说会道,台湾没直航前,他和哥哥分别61年只见过两次面:1989年,兄弟俩双双以旅游者的身份赴香港沙田。乍别41年首次见面,青丝变白发,两人抱头痛哭;1995年,郝履谦来金华探亲,两人再叙兄弟情深。一晃10多年过去了,当郝履善终于了了心愿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日思夜想的哥哥却已不能起身迎接。
“哥哥不幸患了老年痴呆。一进病房,看到哥哥一个人呆呆地躺在病床上,我的眼眶就湿润了。”郝履善走上前,一把握住哥哥的手,哽咽地问:“哥哥,你还认识我吗?”
“啊———”郝履谦仔细瞅着眼前的人,半晌,原本没有表情的脸上逐渐浮现出了笑容:“啊,认识,当然认识。”
两张日渐苍老的脸几乎不约而同簌簌流下了热泪。亲人就在眼前,郝履谦久远、模糊的记忆奇迹般地恢复,他向小8岁的弟弟谈起了抗战往事、故乡深情。久居宝岛台湾,郝履善对大陆怀有深厚的感情。只要是大陆的东西,无论吃的用的,在他看来总是最好的。此次,郝履善特地从金华为哥哥精心挑选了上好的铁观音茶叶。而他以往喜欢的金华火腿、金华酥饼,哥哥已经吃不动了。
“现在除了亲情,一切都是身外之物。”郝履谦闻着故乡茶叶的芬芳,颇为感慨地说:“大陆叫我台胞,台湾人叫我外省人,我的家究竟在哪里呢?”
郝履善一家名人辈出。姐夫邢精治生前为台湾华航波音747机长,1986年驾机飞回大陆、轰动世界的台湾波音747飞行员王锡爵原为其姐夫的副驾驶。当然最有名的要数侄子郝慰民。旅美华裔科学家郝慰民以对气候变迁和对全球暖化问题的贡献,以及在1994年发表的首份关键的地球暖化报告的主要撰稿人身份获奖,成为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共同得主。
在台湾旅游期间,郝履善先后见了5户亲戚大大小小近20个亲人,他们中年纪最大的92岁,最小的9岁。很多都是第一次见面,金华不曾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痕迹,但因为亲情,再陌生的方向都变得生趣、灵动而充满向往。
“金华火腿很好吃,台湾就有的卖。有机会,一定去金华看看,听说风景很不错哦!”郝履谦的孙媳妇长相清秀,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她和家人无不盼望两岸能尽早统一,一湾浅浅的海峡不再成为亲人相聚的阻隔。
昨天,记者从中青旅金华三清分公司了解到,像郝履善一样冲着探亲而到台湾旅游的人不在少数。和郝履善同一个团的宋恩萍也在赴台旅游期间,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武义老汉徐光寿今年82岁,是郝履善所在旅游团年纪最大的一位。虽然没能找到曾任台湾海陆军司令的舅舅,但能在古稀之年踏上宝岛台湾,心情依然颇为激动。(中国台湾网、浙江台办 联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