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跻身集装箱吞吐量全球50强。图为繁忙的宁波港集装箱码头夜景。通讯员南华伦君记者邵全海摄
浙江在线04月08日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眼下,浙江正谋划“海洋经济发展带”并向国家申报争取列为国家战略。为了让大海为浙江带来期盼中的“蓝色引擎”效应,60位资深专家组成的调研组被请到了浙江。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率领的中国工程院“浙江省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调研组一行,在浙江察看这里与大海的渊源,大海能给浙江带来的是怎样的力量。
十天时间里,调研组奔波在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绍兴、嘉兴、杭州七地的港口、码头、海涂、园区。这些在地理科学、城镇、水污染防治、滩涂、能源、地质等12个专业方向的专家,倾听这些地区启动“蓝色引擎”的构想。
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时
在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专家们被热火朝天的场面吸引。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的梅山岛,距离国际主航道不到50公里,如能发挥优势,这里将是未来的国际化大港。而在宁波港四期码头上,港口的货源组织、岸线开发、腹地拓展等情况,更让大家兴奋不已。
在舟山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专家们的印象更为强烈。金塘大浦口一期二个集装箱泊位已具备生产能力,吞吐能力已达到100万标箱,一期三个集装箱泊位的建设正在抓紧开展中,“十二五”期间将再新增能力150万标箱。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港口与交通课题组组长叶汇说,宁波—舟山港不仅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较强的优势。如果大家同心协力让一体化进展顺利,宁波、舟山两地的发展前途不可估量。
绍兴滨海新城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嘉绍跨江通道、杭州湾上虞新区和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向日葵光能等企业,都是专家们想去的地方。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绍兴希望更好地把握发展海洋经济的定位、方向、重点,从而进一步确立绍兴滨海新城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带中的地位和优势。
在嘉兴湘家荡创新开展的“两分两换”,使湘家荡的农民住进了城镇居民一样的住宅小区,耕地不受影响而且更为集约利用。当工作人员在湘家荡的区位图前讲解时,围观的农民脸上的笑脸也成了专家们收集的材料,有的专家也和农民们攀谈起来,或者拍张照片留念。
最后一站返回杭州时,在“东方电气”生产现场,这里的水力发电和潮汐发电设备正是发展海洋经济产业中不可缺少的装备。对其技术先进程度,专家们一一点头称赞。
开发需兼顾生态
位于我国黄金海岸、黄金水道“T”型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的浙江沿海和海岛地区,发展海洋经济对于共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并更好地连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辐射带动内陆地区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与调研组同行的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认为,浙江的省情决定了浙江需要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开发蓝色国土。但是开发蓝色国土,对我们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需要延请各方面的高层次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刘亭看来,沿海产业带未来将会聚集更多人口,新的城市也会成长。在这一轮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更为关注它的可持续发展。“一边是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及其连绵带,一边是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片原野良田和景色怡人的秀美山川”,即便是围涂成陆,也要让这些新空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而不仅仅只是机声隆隆的连片工厂。
为发展海洋经济而启动的大手笔动作,不能抱着“人定胜天”的想法。有多位专家的视角就放在了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沈国舫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发展由于侵占滩涂,对自然、生态多少是有影响的。这些影响有大有小,但要尽量避免。在一些台风、海潮灾害较多的地方,要把开发与防护结合得更好,而不仅仅是公园式的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项目副组长石玉林希望,浙江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真正把环境保护真正落到实际行动中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水污染防治课题组组长钱易,在总结时就污染问题还提出了三步曲,一是源头控制,二是加强处理,三是对受污染水体的修复。她更希望将水污染的防治扩大到环境污染防治。在新的空间内,不要光顾了办工厂把农业挤掉,也是专家们最关心的部分。在与各地政府负责人交流中,石玉林等专家都表达了要保护良田的意见。
在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绍兴、嘉兴、杭州等地海洋经济的辐射下,我省内陆腹地的其他区域也会获得相关产业的机会,或者迎来生态优化的机会。在专家们眼中,若能协调处理好他们关心的这些内容,浙江的发展将会“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