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是月亮的节日。自古以来,月到中秋分外明,文人墨客歌颂月亮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不过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月亮也有自己的“脸谱”,而且万古不变。
著名天文科普作家卞毓麟介绍说,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整个月球都被太阳照亮,此时仅用肉眼观看月亮,就可以看到月面呈现两种色调:明亮的区域和分散的较暗的灰色区域;如果换上望远镜观察,还会发现大部分明亮色调分布在月面中部及南部,这些明亮区域中还点缀着许多更明亮的反光区;灰色色调主要出现在一块块大致呈圆形的区域,当中的斑点比较少、但灰暗程度略有差别。
月面上呈现的这些特征就是月亮的“脸谱”。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其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正好相等,因此,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背面则始终对地球“隐而不露”。自古以来,月亮的位相虽然在不断变化,但人们看到的月亮这张“脸”却始终不变。
月亮的“脸谱”镌刻了月球演化的历史。天文学家指出,月面上明亮的部分是“月陆”,也叫“月球高地”,那里峰峦叠嶂、山脉纵横;月面上暗黑色大面积的斑块是“月海”,不过“月海”虽然叫做“海”,但徒有虚名,实际上并没有水,只是比周围低洼的大平原。
“月海”伸向“月陆”的部分是“月湾”;一些面积较小的暗黑色区域则是“月湖”,与地球上湖泊的形状类似,月湖位于相对低洼的地区,形状多为长条、不规则状。
月球表面不少地区还可以看到一些暗色的大裂缝,弯弯曲曲延伸数百公里,宽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看起来好像地球上的沟谷和溪流,这种地貌类型中较宽的被称为“月谷”,较细长的被称为“月溪”。
星罗棋布的“月坑”(一般称为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些大大小小的“月坑”大多是陨星撞击月球后留下的“伤疤”。据统计,月球表面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月坑”总共有3万多个。所以,如果用天文望远镜观看,月亮的“脸”看上去“满目疮痍”,好像一个“大麻脸”,远没有用肉眼看上去那样洁白如玉、平坦如镜。
不过专家提醒,用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满月有些耀眼,为了防止引起“月盲症”,可以使用中等密度的减光片,或者月亮减光片,这种小配件通过降低光线强度提供更适宜的观测条件,也不会影响月面细节的清晰度。(记者张建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