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多情古朴民族风 体验贵州的风情万种

时间:2009-10-13 14:30   来源:人民网
  贵州,一个风情万种的胜地。

  贵州常住总人口3900余万,其中少数民族占39.98%,中国的56个民族,几乎都有同胞居住在贵州,其中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18个民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各个民族和睦相处。

  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汉晋遗风,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古老的文化模式,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风情画,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等。男女青年择偶、婚嫁都有不同的习俗,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各有千秋,神秘风趣。

  贵州是歌舞的海洋,尤其是侗族大歌,更被誉为“天籁之音”,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1986年,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侗族人民“以歌养心”,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

  贵州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别具一格,苗族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水族木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等各具特色,反映了贵州各族人民的创造才能。

  1992年,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把黔东南的苗族,列入该组织在全球的18个保护圈之列;1995年,由挪威政府援助,在六枝梭嘎苗族社区设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随后又建立隆里、镇山、堂安三个“生态博物馆”;近年,世界旅游组织又把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列入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