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贵州旅游业“三十而立”

时间:2009-10-13 14:24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

  197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历史的新一页,也打开了贵州封闭的山门。应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人们对贵州这块“养在深闺人未识”、曾遭受种种误解和偏见的神秘土地,重新开始了再认识、再评价:“地无三里平”——崇山峻岭、奇石异洞,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岩溶风光;“天无三日晴”——晚上下雨白天晴的湿润温和气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人无三分银”——伴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富裕起来,各族人民传承着古老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守护着唯我独有的精神家园……这一切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

  1980年5月黄果树风景区管理处成立,标志着贵州旅游业迈出了实质性一步。1982年11月,黄果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83年龙宫风景区对外开放,以自然风光为游览景观的西部旅游线初步形成。1984年,贵州省风景旅游资源规划领导小组、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总公司先后成立,投入1000多万元勘察风景名胜、革命纪念地、文化遗址1400多处,完成了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的早期规划,由此拉开全省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分期分批开发建设的大幕。按照“边规划、边保护、边建设、边接待”的原则,当年,3个风景区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

  贵阳中国旅行社、贵州省中国旅行社、省外事旅游车队相继于1979年、1980年成立,省政府又选定建立了花溪宾馆等外事旅游接待基地,初步具备了为游客提供“行、游、吃、住”基本服务功能。1981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省旅游局,作为管理全省旅游工作的职能部门,与省外事办、省对外友协合署办公。接着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贵阳分社,以开展国际旅游业务。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对外开放地区,贵阳市、镇宁自治县(黄果树)在列,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逐步开展。

  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省政府于1986年5月批转了省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发展贵州旅游事业的报告》,提出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国民经济计划期间,为旅游业“打基础、创牌子、树信誉、上水平”阶段;1991年至2000年的“八五”、“九五”期间,对景区开发建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综合开发、分期实施”,建设好西部自然风光旅游线,积极发展以民族风情为主要特色的东部旅游线和以历史名城遵义为中心的北部旅游线。

  “七五”期间,在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旅游宣传促销列入了议事日程,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行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至1990年,全省建成5个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1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0多个民族村寨旅游点;拥有12家一、二、三类旅行社,12家旅游宾馆饭店,128辆旅游车;开辟了11条国内航线,建成了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开通了贵阳—安顺的“黄果树号”旅游列车;建立了3所旅游专科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逐步形成一支近4000人的导游队伍。1981年至1990年“六五”、“七五”期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13万人次。

  在改革浪潮中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贵州旅游业由小到大、蓬勃发展。1991年至2000年的“八五”、“九五”期间,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逐步实现了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

  1991年初,省委在《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中指出,发挥自然景观、民族风情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在今后10年中完善西线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东线旅游区建设,积极搞好南、北线旅游区规划并逐步开发建设;改善交通和接待条件,与邻省、区联成网络,把贵州建设成全国新的旅游热点。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1992年成立了贵州省旅游事业委员会,同年国务院批准贵阳市为内陆开放城市。1994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打好扩大开放总体战的决定》中明确,把旅游业作为贵州重要的先导性产业来发展,发挥其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并制定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努力实现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按照“抓住黔中、放开周边”的工作思路,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发展旅游业生产力,至“九五”末期初步建成具有“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和以贵阳为中心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4条旅游线。1999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贵州省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法规《贵州省旅游管理条例》,为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九五”期间,国家和省级财政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近亿元,吸引一大批外资、民营和国有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旅游扶贫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就业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海内外举办的一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贵州旅游知名度,客源市场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九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游客77.37万人次,外汇收入2.4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9400万人次,旅游收入194.03亿元。其中2000年与10年前的1990年相比,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增长10.3倍,外汇收入增长5.8倍,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次增长4倍,国内旅游收入增长20.9倍,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新世纪跨越式迈进

  进入21世纪实施“十五”计划以后,贵州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2000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意见》中,把建设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之一,提出着重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度假体验旅游和多民族文化旅游。2002年12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至2010年力争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在适当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旅游业的增长方式向提高档次和水平的方向转变,使旅游业成为贵州新的支柱产业。

  同时,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首次合作提供贷款资助,由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共同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几年来在《总规》指导下,陆续完成了各市、州、地旅游发展总规,6个支线机场旅游线路产品、3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各种综合性及专项旅游规划,形成较完整的全省旅游规划体系,使旅游业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五”期间,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成效突出,成功开发了民族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长征文化等文化旅游,和工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基本形成多种旅游相结合的全省旅游网络;加强了旅游区域合作,与周边省、区、市和沿海地区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建成向云南延伸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旅游线,向广西延伸的苗侗风情原生态文化旅游线及绿色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旅游线,向重庆、四川延伸的长征文化、酒文化及丹霞地貌、桫椤生态旅游线,促进了区域旅游快速发展。旅游线路产品的丰富多样与基础设施的提高完善,促进了游客的大幅增长。“十五”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723.37亿元,较“九五”期间增长3.75倍,年均增长率32.5%。其中的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51.14亿元,全省接待中外游客3127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76194人次,外汇收入10141万美元。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首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全省上下进一步形成共识和氛围。采取市场引领的思路和新举措,省领导亲自带促销团到海内外宣传推介贵州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刮起强劲的“多彩贵州风”,形成党政推动、齐抓旅游的新局面;举办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展销大会(即两赛一会)、《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演出等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多彩贵州”形象品牌,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新路。促进了共同发展;以黄果树瀑布节、赏花游、民族风情游、乡村游为主题的一系列节庆活动,掀起了中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新高潮。

  2007年,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又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旅游管理体系改革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等3个重要文件;成立了省旅游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提出了“保住青山绿水、发展和谐旅游”的理念,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加快了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旅游交通大为改善;全面实施旅游精品战略,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有力地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头两年,全省接待中外旅游者1.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近900亿元,年增长率30%。

  走过30年的创业、发展之路,目前贵州拥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精品景区;有旅游星级饭店24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9家、三星级80家;有旅行社20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家;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由4D级扩建为4E级,并建成了6个支线机场,开辟了通往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的海外航线和旅游包机,日前又开通了两岸周末联程旅游包机。

  在2008奥运旅游年里,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于9月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召开,同时举办原生态民族文化节、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于5月至10月举办中国·贵阳避暑季,于7月举办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歌舞大赛,于9月举办遵义酒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同时全方位打造“满意在贵州”服务品牌,让中外游客满意在贵州、安全在贵州。贵州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一个旅游大省的蓝图已展现在面前,贵州旅游业将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