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西藏日报评论:“非遗”保护重在传承

时间:2009-09-03 10:12   来源:北京TRS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近日,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自治区再传佳音,又有21名传承人入选,至此,全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的民间艺人总数达到52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活化石 ”的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的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神,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我区又有21名民间艺人入选,这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保护为传承搭台。多年来,聪慧、勤劳、纯朴的高原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创造、发展了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高原文化。这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之一,其中有许多遗产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和平解放前,受封建农奴制和自然环境制约,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和平解放后,为使这些文化瑰宝能得以传承,中央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我区各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从2005年起,自治区先后通过了2批共1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藏戏、唐卡、格萨尔、雪顿节、拉孜堆谐等61个文化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格桑、次仁旺堆等3批共52位民间艺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使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目共睹的传承、保护和弘扬。

  传承是保护的核心。只有传承,才能谈得上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是文化精髓薪火相传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之中,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文化基因。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突出“人性化”特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大力倡导年轻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因为老传承人的逝去而消失,真正做到在稳定既有传承人数量的基础上求发展。同时,应努力吸收创造、保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众参与管理,拓宽传承路子,不能让文化遗产传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传承之火生生不息。为了更好地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西藏投入6500多万元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令人鼓舞。目前,在西藏,不论城镇还是农牧区,我们欣喜地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这种观念认识上的普及和深入,正是西藏“非遗”保护取得的最根本的、最有深远意义的成果。(深 凉)

  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截至目前,西藏5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文化部先后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西藏有31名传承人入选。在近日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西藏又有2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选。至此,西藏已有52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同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61个,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21个。

  据《西藏商报》报道,5月5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国家文化部确定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并从5月5日起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5天。

  “我区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1名,此次公示推荐名单中有21名。”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处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小组秘书长彭措朗杰告诉记者,这21名传承人,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类项目中各有1名,传统舞蹈类项目中有7人,传统技艺类项目中有6名,在传统医药类项目中有6名。

  每每看到唐卡,我就想起始终微笑着的嘎玛德勒老人和那双温暖的手,就想起他的嘎玛嘎赤画派唐卡。

  2006年,嘎玛嘎赤画派唐卡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