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网络媒体走进日喀则 感受藏民经济飞跃发展

时间:2009-09-15 15:12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9月15日拉萨消息  13日下午,第三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西藏行的记者抵达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在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里,记者走访了当地著名的企业、普通的农家,深入感受日喀则的美丽与发展。

 

  迅速发展的蔬菜产业

 

 

左图一为白朗蔬菜基地外景,右图一为蔬菜大棚。
左图二蔬菜基培育的蔬菜新品种,右图二为新鲜的西瓜。(中国台湾网 李典典摄)

 

  14日,记者来到日喀则白朗蔬菜基地了解蔬菜产业的发展情况。蔬菜产业是白朗农牧产业中的第一大优势产业,从1998年发展至今,已具备了成熟的培育技术与经验。据工作人员介绍,基地于2008年5月白朗蔬菜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白朗蔬菜基地作为山东省的援藏项目之一,一直致力于用现代化的种植业提高西藏人民的收入水平。来自济南的一名技术人员告诉我们,因为世代种植青稞等农作物,在蔬菜大棚建立之初,并未得到重视。但经过几年的宣传与实际性的收益,白朗县农民们逐步的认识到种植蔬菜是一条致富之路并开始学习。

  “农民种植蔬菜的成本是每颗1毛钱。”基地的负责人解释说,农民的蔬菜大棚由政府补贴,基地以1毛钱一颗的价格提供蔬菜种子,其中包括负责教会他们掌握种植蔬菜的技术,并提供后期的技术支持,“我们每颗种子的成本一般在5毛到2块,收1毛钱只是为了让农民了解这是自己花钱买来的,他们要用心的去种植。”

  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全县大棚总数已达4912座,年产各类蔬菜近4253万斤,年收入3400万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


  规模成形的青稞酒业与独具特色的手工业

 

 

上图为西藏仁布达热瓦青稞酒业有限公司的门牌。
图二 左为西藏行记者品尝喜孜青稞酒,右为青稞酒制作间。(中国台湾网 李典典摄)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料,也因此成为了西藏的一大特色。13日下午,记者有幸参观了西藏日喀则仁布县的达热瓦青稞酒业有限公司,在酒香中陶醉了一把。

 

  记者首先参观了公司的生产车间,据负责人介绍,青稞酒主要用高原的青稞酿制,而公司的品牌“喜孜青稞酒”所用的青稞全部来自仁布县和周边县市,这样不但减少了运费,也带动了周边农牧民种植青稞的积极性。

 

  “到去年,酒厂共计生产1120吨青稞酒,销售额达到了423万元。目前喜孜牌青稞酒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年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 当记者问及主要的销售地时,负责人很兴奋的说,“目前,北京市场已经能够买到我们的青稞酒,未来的几年,我们会逐步的打开内地市场。把我们美味甘甜的青稞酒献给我们的朋友们。”
 

 

左图为工匠手工雕刻铜器
右 上图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的手工制品 下图为铜制暖壶(中国台湾网 李典典摄)

 

  走进这座设备简陋的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我们完全无法与建造扎什伦布寺里精雕细缕的历世班禅灵塔的作坊相联系。简单的几间房,三个工匠围坐在一起,一刀一刀的雕刻着。“这百年的手艺,我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工匠师傅告诉我们,工厂是全区建厂历史最早,技术力量较雄厚的一家加工金银铜器企业。主要的加工产品种类丰富,如当地群众生活用品有酒壶、酒杯、勺、筷、盘等,宗教用品有净水壶、油灯、转经筒、金佛像等。

 

  据了解,近日,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制作技艺与司马卓鼓舞、江洛康萨青稞酒制作技艺、朋必凉粉制作技艺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通过西藏自治区评审,被列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快速崛起的旅游业

 

左图一为扎什伦布寺全景,右图一为乃钦康桑峰雪山。
左图二放牛的牧民,右图二为羊卓雍湖。(中国台湾网 李典典摄)

 

  古老的日喀则历史文化悠久,古老的民俗风情、雄伟的寺庙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藏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闻名于世的珠峰自然保护区、扎什伦布寺、德庆格桑颇章、古城江孜以及雍则绿错湖等旅游景区,构成了日喀则三大旅游线路,吸引着众多的旅客前来旅游参观。

 

  13日下午,在日喀则地委行署与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记者座谈会上,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赵卫星向记者介绍日喀则地区旅游业的基本情况,他指出,旅游业作为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已成为了日喀则地区农牧民除农业外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同时,记者在旅游景点也看到不少的农牧民在景区附近摆起小摊,兜售特色纪念品,甚至还有一些农牧民别出心裁用拉游客和牦牛、藏獒、绵羊等动物合影的办法赚钱。据介绍,08年日喀则一共接待了42万游客,实现旅游收入2.23亿元, 诚然,给广大农牧民带来了不少的增收,也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蒸蒸日上的牧民生活

 

左图为江孜县东郊村牧民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农产品——奶渣。
右上图为牧民养的奶牛,右图二为具有后藏特色的民居。(中国台湾网 李典典摄)

  14日下午,我们来到江孜县东郊村的一户牧民家,刚到村口就被一幢幢豪华的两层小洋楼所吸引,同行的西藏记者告诉我们,这些楼房都是按照“后藏”风格设计的,实用而美观。

  一位牧民告诉我们,以前大部分居民都是以种植青稞为生。后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部分牧民开始了奶牛养殖业,由最开始的卖牛奶到现在的奶渣制作、酥油茶酿造、牛肚的加工等,基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和销售渠道,“年收入8万元,”牧民憨厚的回答我们的问题,“今年又多养了不少(奶牛),当然希望挣的更多。”(记者 李典典)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