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迎远客,黑茶越岭到泾阳。南来的风儿你亲亲我,亲亲我,北往的茶客你歇歇脚,歇歇脚。”随着近两年泾阳茯茶热的出现,这首《茯茶情歌》也逐渐开始被人们传唱。
与此同时,揭开泾阳茯茶的历史之谜成了无数人的冲动,而泾阳茯茶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生产模式和市场规律,能否在当今茶市场中夺得一席之地也成为关注热点。
小作坊之困
3月18日,泾阳县古城的轮廓在春雨中愈发清晰可见。穿过长长的骆驼巷,数不清的上马石经过几百年岁月洗礼,依然在路旁门口静静驻立。
如今,骆驼巷大多为民居,而在几百年前,这里曾是密集的茯茶加工厂。鼎盛时期,泾阳境内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有:天泰通、裕兴重、元顺店、积成店、昶胜店、泰和城、协信昌等达86家。
每年每家平均办茶十五引票,共计一千五百引票(每引一票,每票八百封,每封5斤,后改为每封6斤)约300—500吨,分销西域、俄属各地。以天泰通、裕兴重、协信昌最为驰名。
《秦疆治略》中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点,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查之人,亦有万余。”
当裕兴重茶庄的后人轻轻地打开那扇古旧的大门时,当年大商户的风采踪迹依旧可觅,在雨中更多了几分厚重。而这些,在裕兴重茶庄的后人眼里并没有多少“含金量”,并筹划将其拆掉。
裕兴重当年的东家正是泾阳安乐吴家,曾在四川、淮南经营盐业,在西北营运茶业,人称“安吴寡妇”。
解放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茶叶的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从此,“金花”开始黯淡。
2008年《陕茶复兴计划》出台后,泾阳茯砖茶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如今,泾阳县一共有7家茯砖茶生产企业,去年产茶800吨。“虽然有了一些产量,但是这些企业都还局限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泾阳县茶叶协会秘书长周洛阳说。
问及泾阳茯砖茶的市场价格,周洛阳面露难色。他透露,7家企业目前还是各自为战,并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
泾阳茯茶八老之一的田生林已经97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他从十四岁便开始做茶。对于当年做茶的经历和做茶技艺,他如数家珍,不放过任何细节。
“除了我们的茯茶,老爷子什么茶都不喝。”传其衣钵的儿子田岁庆说。
2008年底,八老的后人共同成立了“复兴盛”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茶叶。
“我们家的茶主要是靠卖回头客,亲戚朋友带到外地销售也会帮我们消化一部分。”田岁庆说。
据了解,八老的茶叶每年几乎都不会有剩余,但都产量不大。和口碑销售相比,主动营销意识和销售渠道均十分匮乏,这也是田岁庆目前最大的困惑。
培育特色产业
为了促进泾阳茯砖茶的发展,培育县域特色产业,2011年8月,泾阳茯砖茶发展服务中心成立。
“中心的成立为振兴泾阳茯砖茶产业,挖掘保护泾阳茯砖茶文化遗产,推动泾阳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周洛阳说。
据悉,泾阳茯砖茶已被送往陕西省质监局检验,泾阳茯砖茶发展中心亦在积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
泾阳县文体事业局已经把泾阳茯砖茶列入“全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积极做好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
为了避免重走弯路,泾阳茯砖茶发展服务中心从一开始便开始着手一系列的统一行动。
“企业生产标准也已经在制定过程中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质量,统一价格是必然的。”泾阳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县茶叶协会会长马月伟说。
为此,马月伟等人曾赴陕南西乡县和商南县、湖南安化县和益阳市就茯砖茶产业发展情况、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原料采集、市场营销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我们每年有大量的春茶被浪费掉,泾阳茯砖茶的生产也可以为陕南人民创收。”马月伟说。
“统一品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便于管理。”《秦商情》杂志主编,长期研究西安餐饮市场的专家宿育海强调。
任何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泾阳茯砖茶叶也不例外。
据了解,1981年,泾阳县试图恢复泾阳茯砖茶生产,成立机构,在县拖拉机修造厂利用场地开展试制生产。先用湖茶,后用陕南紫阳一带陕青秋老叶试制获得成功。发花均匀、量大,茶色、茶质、茶味均属上乘。却因缺乏资金,加上管理不善倒闭。
《泾阳茯砖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成员单位在茯砖茶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形成了各方联动、鼎力支持、全程服务茯砖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