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西藏白朗县一位藏民在大棚内采摘西葫芦。近年来,西藏白朗县在山东寿光的支援下,积极扶持当地藏民种植大棚蔬菜,目前已经建设5000余座大棚,每座大棚每年可为当地居民增收4000多元。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记者赵超、李惠子)广东路,厦门大酒店,福建公园……走进西藏林芝地区,还以为进入了一个内地城市,这里现代化的道路、建筑、学校等,很多都是广东省和福建省援建的,来自两省的337名援藏干部也在这里工作过或正在工作着。
全国对口支援西藏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的实施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奏响了西藏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
进西藏发展进步的重大决策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中央始终把帮助西藏加快发展、赶上全国前进步伐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方针,在西藏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大量财政补贴、建设投资和组织各类干部进藏,努力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维护稳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作出许多决策部署,其中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984年召开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确定实施“国家直接投资项目、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全国人民对口支援西藏”,决定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9个省市和当时的水电部、农牧渔业部等有关部门帮助西藏建设43项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总投资4.8亿元。43项工程基本满足了当时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被西藏人民誉为“高原上的43颗明珠”。
1994年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关心西藏、支援西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要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高度认识中央关于全国支援西藏决策的深远意义。那次座谈会决定采取“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形式组织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援助西藏,首批确定内地14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的44个县,10年内分3期进行轮换。
2001年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对口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的决定,并加大支援力度,扩大对口支援范围,新增3个省和17户中央企业承担对口支援业务,把西藏的73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
2005年出台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大援藏力度,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产业发展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
从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到现在,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已有3800多名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和中央国家机关投入援藏资金达到96.68亿元。
经济援藏与人才援藏齐头并进
提起援藏工作,现任林芝地区发改委副主任的唐拥军直言不讳地说:“我本人就是援藏工作的受益者。”唐拥军告诉记者,他家住的广东花园小区是广东省援建的,自己小孩上的学校是福建省援建的,前不久他做了胆结石手术,主刀医生是广东省援藏医疗队的一位专家。
唐拥军回忆说,援藏干部1995年刚到时,林芝的情况可以用“路不平,电话不灵,电灯不明,生活不行”来概括。那个时候,林芝只有两条电话线,援藏干部给家里打电话要排队几个小时。同时,林芝的物资极为缺乏,连菜市场都没有,生活用品的供应根本不能满足需要。
如今,林芝已呈现出另一番天地,街道笔直,楼房林立,市场繁荣。从中央确定由广东、福建两省对口支持林芝地区以来,两省共投入援藏资金23.08亿元,交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得到全面提升,创造了林芝地区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据西藏自治区发改委介绍,1995年对口支援西藏启动后,很快就显现出积极作用。到1999年,自治区GDP年均增长12.9%,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比1994年增长了2.2倍。
到2007年底,全国对口援藏共完成重大建设项目2861个,拉萨市人民医院、山南地区行政会议中心、昌都地区昌津大桥、阿里地区群众艺术馆等项目对改善受援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援藏工作不仅改变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还给西藏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经验。林芝地区的许多干部职工至今还难以忘记改变他们时间观念的一件事。
2001年,陷入经营困境的林芝地区建筑公司想通过建设商业步行街扭亏,但苦于缺少启动资金。11月的一天晚上,建筑公司的负责人打电话给时任林芝地委副书记的援藏干部陈家东。陈家东第二天一早就来到建筑公司了解情况,10点在现场决定由政府投入150万元启动资金。从打电话汇报情况到解决问题,只用了不到20个小时,林芝的干部职工认识到了什么是效率,效率意味着什么。
在工作中,广大援藏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把内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西藏工作中来,帮助西藏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干部和人才,影响和带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增强了各级班子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与此同时,西藏还选派当地干部到对口支援单位挂职锻炼,组织基层党员群众、社会团体到内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展文化交流。现在,西藏干部的工作面貌为之一新,观念先进,高效务实,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援藏干部与西藏人民结下深情厚谊
湖南省第三批援藏干部、时任山南地区扎囊县副县长的周南洋进藏后不久,70多岁的父亲突患重病,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远在高原的儿子的工作,在自己不能说话的情况下,用手势让守在病床前的儿媳给儿子打电话,告诉儿子一定要安心在藏工作,多为西藏建设出力。周南洋把失去亲人的悲痛深埋心底,很快就开始和当地干部一道进机关、入基层,搞调研,尽职尽责地为扎囊县的发展工作着。
来自广东省的第三批援藏干部、时任林芝地委副书记的邱志勇被当地群众称为“旅游书记”。2001年,为了开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旅游业,他带着专家和投资商,冒着危险,徒步三天三夜进入大峡谷,忍受着蚊子、蚂蟥的叮咬,睡觉要打地铺,最终争取到了投资。
在西藏各地,与援藏干部有关的感人故事一直在群众中流传。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许鹏表示,十几年来,广大援藏干部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的老西藏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状态。他们远离故乡和亲人,把真情和汗水洒向了西藏,把智慧和力量献给了西藏各族人民,与西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许鹏说,援藏干部以他们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增进了民族团结,使西藏各族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党的号召力、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