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助中国人口最少民族珞巴族走入现代新生活

时间:2009-03-16 13:47   来源:新华网

 

 

  7月9日,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林芝地区米林县副书记胡旭彬(右)在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与珞巴族居民交谈。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居住在藏东南高山峡谷之中,长期以打猎为生,过着半原始的生活。近年来,福建省先后投入近500多万元援藏资金,实施珞巴族百姓安居新房、开发农业、推动珞巴族文化旅游等项目。目前,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农家户户住上了新房,人均年收入达4000多元。

 

  “过去我们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吃饱肚子,生存下去。现在我们天天都在想如何利用民族特色、观光农业让所有珞巴族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过得富裕幸福。”

  看着将于今年3月完工的200亩观光果园,西藏米林县才召村村委会主任达娃说:“我们珞巴人现在完全走入了现代新生活,而这一切要特别感谢来自福建的援藏工程的帮助。”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现在总人口有2985人。全国人大代表、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乡长晓红说,党中央、国务院一直特别关心这个全国人口最少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是珞巴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地,而才召村又是唯一纯珞巴族村落。

  位于雅鲁藏布的江畔、南伊沟口的才召村,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村广场上国旗招展,大树掩映下,一幢幢有着独门小院,紫红色、蓝色坡屋顶的崭新别墅式农居整齐地排列在村道两旁。

  达娃家中,记者看到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电视、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漂亮的藏式家具摆放四周,自来水、沼气通入厨房。达娃说:“现在不光是我的家里这么好,全村家家户户都这样。”

  村民帕加说,珞巴族以前主要以狩猎为主,分散在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察隅、墨脱等县的深山中。在旧西藏,珞巴族人被称为“野人”,因为那时生活得也确实像“野人”,像才召村的珞巴人,过去以狩猎为生,然后拿猎物皮毛下山换取粮食,整个珞巴族几乎无人识字,生病只能靠巫术,从来得不到医治,整个民族的生活基本处于半原始社会状态。

  达娃说,1985年,政府多次动员,终于将南伊沟山林中居住的珞巴族群众整体搬迁到了雅鲁藏布江边的才召村,并免费修建了土木结构的住房。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南伊珞巴民族乡。珞巴族人的生活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南伊珞巴民族乡乡长晓红说,2006年,对口支援米林县的福建省厦门市从援藏资金中拿出了260万元,西藏自治区民委也投入240万元,在才召村整村推进,重新为每户珞巴族群众修建了独门独院的砖混水泥结构住房。此外,还修了水泥路面的村道、排水沟、自来水入户工程,沼气入户工程,以及村委会和村广场等公共设施。

  为了解决才召村群众的口粮问题,去年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从援藏资金中又拿出180万元,从附近米林农场购买了308亩优质耕地,分给才召村群众种植,彻底解决了才召村群众的口粮问题。福建援藏工作队还给才召村群众捐助了一台联合收割机以及良种、化肥等物资。县政府还定期派出农技人员指导珞巴族群众种地养畜。

  从来没有去过福建,只知道福建远在大海边的村委会主任达娃说,中央实施的援藏工程是造福西藏老百姓的民心工程。福建厦门来的这些援藏干部,真是在全心全意地帮助老百姓往好日子上奔。他们想到才召村离林芝机场只有30分钟车程,风景又好,珞巴族民族特色鲜明,所以想出旅游致富的法子。他们用援藏资金不仅修起了别墅一样的住房和整洁美丽又充满珞巴特色的村落,还修了公共广场和民俗博物馆。去年珞巴传统民族服饰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福建又从援藏资金中拨款让珞巴人制作服饰,并成立民族歌舞表演队。达娃说,世世代代依靠狩猎为生的珞巴族现在也要把旅游作为致富的好途径。有这么好的条件,没有理由不让群众吃好“旅游饭”。

  晓红说,这两年南伊乡每年都搞珞巴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量游客,珞巴族群众发展农家旅游的劲头很足。一些传统民俗也被挖掘整理了出来,各村都成立了歌舞表演队。

  厦门援藏干部、米林县委副书记胡旭彬说,为扩充才召村的旅游资源,不久前由福建省农业办公室和西藏扶贫开发办公室等单位决定帮助才召村建设一个观光果园,这也能更多地增加珞巴族群众的副业收入。现在生活在中国境内的珞巴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要远远高于在境外生活的珞巴人。

  村民帕加说,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孩子上学也是国家包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村民们看病吃药还可以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得到补助。

  晓红说,目前珞巴族人口增长迅速,南伊乡1988年时只有56户、200多人,现在有101户、470多人。2008年,珞巴族群众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去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这个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也踊跃捐款,一共捐款9800元。(记者逯寒青、胡星)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