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原因
中国西藏
1959年之前的中国西藏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十四世达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也是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是西藏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总代表。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中,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西藏社会日益走向没落和衰败。1959年达赖集团发动叛乱失败逃往印度后,西藏开始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民主改革。
英国、法国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农奴逐渐累积金钱,赎回与人身有关的义务,获得自由。14世纪爆发在欧洲的黑死病也令危机和剥削更加严重。英法百年战争进一步恶化了情况。一些农奴通过逃亡与垦荒等途径得到自由。至15世纪末,除个别情况外西欧大多数农奴获得了自由,农奴制逐渐瓦解。
普鲁士
原本13世纪就开始瓦解的农奴制到16世纪又卷土重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德国农民起义连续发生,资产阶级的不满日益增长,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德国各邦诸侯和封建农奴主的统治受到强烈震撼。普鲁士政府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和利用农民去同拿破仑作战,以防止国家覆灭,挽救大土地所有制,不得不实行农奴制改革。
俄国
在19世纪中期,俄国慑于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国内面临着严重危机,解放农奴已经成大势所趋。同时,俄国面临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运动的高潮,为了防止革命爆发,挽救封建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美国
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北部需要大量自由雇佣劳动力,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等工业原料,南部奴隶制经济却具有殖民地经济性质,产品多输往英法等其他欧洲国家;北部需要南部作为商品销售市场,一贫如洗的黑奴却无力购买任何工业产品;北部资产阶级需要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工业,控制联邦政府的南部奴隶主却极力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外国商品。上述矛盾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领土的扩大,废奴运动的发展和黑人反抗斗争的加强而日益激化。
“废奴”前农奴数
中国西藏
中国西藏的农奴人数约100万,约占西藏地方总人口的9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区总人口为114.09万)。
英国、法国
11世纪“末日审判”调查时,英国维兰(农奴)人数为10.9万人,占统计人口的41%,到13世纪,占全国户数的三分之一。
普鲁士
30年战争进一步推进了农民农奴化的过程,更多的农民变成了农奴。
俄国
1811年,农奴占俄国总人口的58%,到了1858年则下降为44.5%(依据布卢姆的说法,1851年俄国总人口为6700万)。
美国
美国南部的黑奴达到400万左右,约占总人口14%(在内战前夕,也即1861年,当时美国总人口约3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