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变与不变:零排放的“天路”列车

时间:2009-04-02 11:18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社科院藏族博士扎洛的原名叫扎西东主,藏语的意思是吉祥如意,这在西藏可能是成千上万藏族孩子的名字,而他几次进出西藏的经历也是成千上万藏族人曾有的经历。

  这位出生在青海的藏族学者,回忆起当年进西藏调研的经历时有些无奈:“以前进藏真是一种‘磨练’!”他第一次进藏是1995年5月,当时从北京到拉萨必须从成都转机,飞机很少,票也难买,苦等了两天他才在成都买到票。到了拉萨,时值5月,漫天尘土飞舞。“我记得当时坐在一辆破吉普车里颠簸了3个小时,其实从贡噶机场到拉萨市不过就100公里左右的路,到宾馆时我浑身上下全是土。”扎洛苦笑着说。

  扎洛第二次进藏是1996年,他发现从机场到拉萨的路重修了。“路修得很漂亮,我在车上欣赏着路两旁的高原美景大约1个半小时就到了拉萨市。”1996年入藏,扎洛是要陪日本的摄影师到林芝去,“从拉萨到林芝全是沙石路,大约400公里。我们早上6点半出发,一行人坐着7辆越野车,用了12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据当地人讲,要是客车和运货车的话,要走近两天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年西藏的路越修越好,许多路都修到了村子边,扎洛进藏调研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行李也越带越轻便。2008年,因为当地开山修了隧道,扎洛从贡嘎机场到拉萨市只用了40分钟。近日,西藏墨脱公路将开工建设,这意味着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的人民将告别羊肠小道。“我要顺着这些路,去我没有去过的村庄。”扎洛说。

  50年前,西藏没有一条公路。2008年,这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变化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零排放的“天路”列车

  如今,像扎洛这样的旅客进出西藏的首选,是乘坐青藏铁路上安全快捷、设施先进的旅客列车。

  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两年多来,青藏铁路安全持续稳定,运输畅通无阻,服务优质高效,环保全面达标。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和安全运营,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标志着我国高原铁路技术创造了世界一流水平。青藏铁路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桥”,给青藏各族人民送来了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福音。 这是西藏当雄县藏族群众在观看火车驶过(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西藏当雄县藏族群众在观看火车驶过(资料照片)。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两年多来,青藏铁路安全持续稳定,运输畅通无阻,服务优质高效,环保全面达标。  新华社发

  从青藏铁路通车到现在,王长元已经去过近70次拉萨。作为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的队长,王长元和车队的近500名工作人员常年奔波在从北京到拉萨的线路上。

  乘坐京藏列车的旅客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游客、学生,还有朝圣者。每年到了农闲时节,许多藏传佛教的信徒会从拉萨前往西宁,或者从西宁前往拉萨朝圣,青藏铁路的开通大大方便了这些信徒。为了方便旅客,从运行的第一天起,进藏列车上就配备了藏文书写的标志牌,使用藏语进行广播,所有的乘务员也都接受了藏语培训,保证能够与藏族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

  从青藏铁路建设一开始,这条“天路”就面临着环保难题的挑战。除了线路本身的施工、设计等方面的考虑之外,怎样控制来往客流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了旅客列车正式运营之后的头等大事。“进藏列车上没有一张废纸、一滴污水流落在格尔木到拉萨1180公里的路段上。”王长元倍感自豪。

  为了防止列车产生的各种垃圾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藏列车从设计阶段起,就贯彻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并在两年多的运行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在许多平常人难以想到的细节上,都采取了独特的手段。

  王长元介绍说,所有进出西藏的旅客列车车厢均采用了集水和集便装置,污物箱的容积可以满足连续运行42小时无须排放的要求;而污水箱可连续运行18小时无须排放。与之相配套,在几个经停大站使用真空吸污车进行集中排污。

  如果你乘坐进藏列车,在到达格尔木站停靠的时候,就能看到真空吸污车在站台上作业。格尔木站是全路最大的吸污中间站,配备了价值400万元的15辆真空吸污车,分成两组轮流对进出藏旅客列车进行吸污作业。

  王长元提到了列车上两项不为人知的改进。其一是餐车的操作间的改造,在列车开始运行之后,车组发现餐车的排水系统有可能被米粒、菜叶等厨余杂物堵塞,就会同检修人员对餐车进行了改造,防止污水外溢到车厢外,洒落在青藏铁路沿线。而旅客在进入高原路段之后,极易由于高原反应而产生呕吐现象,洗脸池成了“重灾区”,有关部门也对列车的洗脸池进行了防堵塞改造。

  列车上安装了专用的生活垃圾压缩机来处理废弃物,保证沿途不受污染。乘务员将车厢内的垃圾收集之后,经过压缩机处理装袋,然后在指定的车站卸载。同时,列车的车窗也经过专门的设计,在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垃圾被遗弃到车外。

  “你想往窗外扔啤酒瓶都不可能,”王长元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亲自坐一趟从北京西开往拉萨的T27次列车,从窗口往外看一看,线路两边一个塑料袋都没有。天空是绝对的蓝,远处是雪山,上面是蓝天。云彩就像在眼前飘动一样,看线路,看雪山,看蓝天就可以知道青藏铁路环保工作的成功。”

  记者了解到,国家已为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青藏铁路沿线治理就投入环保资金15.4亿元。

  西藏环保:从盲目到科学

      “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把40%的面积划出用作自然保护?要扭转一个濒危物种的不断减少又谈何容易?然而勤劳的西藏人做到了。他们几乎保全了所有的物种——从雪豹、野牦牛、藏羚羊到麋鹿,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地球上最神秘和罕见的动物。”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为《走进西藏》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的这段话,反映出了有识之士对西藏生态保护事业成果的认可。

  “西藏和平解放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走上科学化发展轨道,”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说,“目前,西藏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良好状态。”

  据介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西藏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1个、地县级25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8%,居全国之首。

  资料图片:这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西藏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8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拉巴次仁 摄

   资料图片:这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西藏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8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拉巴次仁 摄

  西藏拥有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如国际动物研究界认为早已绝种的西藏马鹿,20世纪90年代在这里被重新发现,并且种群不断扩大;藏羚羊种群数也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15万只左右。

  同时,西藏在长江上游的江达县、贡觉县、芒康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采伐并进行人工造林。通过对西藏天然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植树造林,西藏的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从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11.31%,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使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全国五大牧场之一的西藏高原,在形成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秀丽景色的同时提高百姓生活水平,西藏推行了“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加强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实施草地改良、保护、围栏封育、草地“三灭”(灭鼠、灭虫、灭毒草)、划区轮牧,以及草地施肥、灌水、补播等措施,从根本上遏制草地退化;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标准化饲草基地,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科学饲养业转变,争取农牧民增收与草原生态恢复的双赢。

  不久前,西藏自治区还组织专家编制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强化污染防治工作,加强辐射环境管理,深入开展环境法制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监测与科研等工作。

  据了解,从2008年至2030年,国家将陆续投入200多亿元资金,通过保护与建设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以草甸、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屏障区,藏南和喜马拉雅中段以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屏障区,藏东南和藏东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屏障区等三个生态安全屏障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记者/吴小军 王茜 吴晶 贾立君 胡星 王豫刚 实习记者/李梦)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