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拉鲁湿地一角(2月1日摄)。 拉萨拉鲁湿地总面积12.2平方公里,占拉萨城区面积的11.5%。拉鲁湿地是一个巨大的空气净化器和污水过滤器,每年可吸附拉萨市区空气中5475吨尘埃,处理1000万吨以上城市污水,被誉为“拉萨之肺”。科研人员最新发现,拉鲁湿地核心区栖息着62种珍稀鸟类,成为拉萨新“居民”。 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广袤的西藏因为“世界屋脊”的称号而为人们所熟知。但人们很少知道的是,西藏还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得最好的地方之一。近日,《走进西藏》一书的出版为世人揭开了西藏生物多样性的神秘面纱。
“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将40%的面积划出用于自然保护?要扭转一个濒危物种不断减少的数量又谈何容易?然而勤劳的西藏人做到了。”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为《走进西藏——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事业》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西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1988年,西藏只有1%的地区用于动植物的保护。如今,它已经一跃成为世界范围内生态保护的领先地区之一。2008年,西藏有42%的地区受到了专门的保护和管理。
《走进西藏》一书由美中两国作者共同撰写,用英语、藏语和汉语三种语言出版。书中用丰富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介绍了西藏现有的各种珍稀动植物。该书中文版于2009年1月发行。
“我第一次进入西藏时,就被这块土地的辽阔与美丽深深吸引。”作者之一的美国鸟类学家、新一代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弗莱明说。1986年,他第一次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我看到了不少在别处见不到的动物,比如西藏野驴、藏原羚和斑头雁,你可以想象当时我有多兴奋。”
对于西藏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美国环保组织新一代研究院院长丹尼尔·泰勒博士说:“今天的西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弗莱明教授认为:“就我看到的情况而言,西藏的动植物种类数目从1986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定,部分物种的个体数量甚至大幅度增长。”
1970年代,弗莱明生活在尼泊尔,那时他以为野牦牛在野外已经绝迹。2004年,他来到西藏北部的羌塘考察。在那里,他和伙伴们看见了一群为数180只的野牦牛,里面还包括不少小牦牛。
“当地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以前只发现过20头一群的野牦牛,”弗莱明教授对西藏野生动物的增长感到非常兴奋,“这个变化多么大啊!多亏了当地政府的有效保护!”据2005年的统计,西藏野牦牛数量在9000头左右。
该书的另一位作者,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院长刘务林介绍说,20多年来,自治区政府建立了珠穆朗玛和羌塘等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建立了其他规模不等的地方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治区政府制定了地方性的法规禁止猎杀和买卖野生动物。
“1986年,在去冈仁波齐山的路上,遇见的每部汽车都有猎枪。1997年,我们又走了一遍这条路,一杆猎枪都没看到。”弗莱明教授有感而发地说,“西藏各级政府,从县一级政府到自治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发挥了极大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的参与对西藏的生态保护事业同样重要。1989年,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成立,这是全世界第一个没有看守人的重要保护区,管理工作完全依靠当地人民。从1994年开始,新一代研究院和当地政府共同推广了“潘德巴”项目。
“潘德巴”在藏语里是“乡村福利员”的意思。通过培训,保护区内的每一个村子里至少有一名“潘德巴”。他们学到的知识包括,基础医疗、菜园的管理、牲畜放养、生态保护观念和致富技能。通过这个项目,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不再通过捕杀动物赚钱。目前,西藏自治区政府正在向更多的保护区推广这一项目。
当地人民保护意识的提高带来的是藏羚羊、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数量的大幅增长。1989年,西藏的藏羚羊数量约为7万只,2007年增长到15万只。上世纪90年代初期,黑颈鹤在西藏仅存3000多只,目前数量达到近8000只。
“现在你要是去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旅游,你会看见上百只的黑颈鹤在农田里、马路边,一点都不怕人,”刘务林自豪地说,“黑颈鹤的繁殖地在藏北的沼泽里,经过我们的宣传,现在牧民们都知道不要去破坏黑颈鹤的巢穴。”
“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在海拔4500米的高度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艰难的环境下生存着。但他们都在努力使自己的生命适应环境。”弗莱明教授感慨地说,“西藏有这么多不同寻常的方面,确实是我们星球上引人注目的一块地方。” (记者查文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