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第三极” 碧水蓝天永驻雪域高原

时间:2009-03-17 13: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巴松措风景。张意轩 摄

 

  出贡嘎机场,清澈澄蓝的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与蓝天融为一色。河水边的芦苇、水草、灌木以及水中成群的野鸭,犹如美丽童话。跨越半个世纪,我们领略到,雪域高原沧海桑田,青山绿水容颜永驻。

  “这就是西藏!西藏生态环境始终良好。”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说。

  小与大的辩证——

  旅游小细节透视生态大保护

  漫长的青藏唐蕃古道、壮丽的阿里神山圣湖、独一无二的拉鲁湿地、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都是西藏无尽的“生态财富”。

  依托巴松措景区这笔生态财富,昔日“木头屋,贫困户,闲着农田等救助”的林芝朗色村,成了西藏第一个万元村,从砍山伐树为主的木头经济变为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生态经济,更加珍惜上天赐予的青山、绿水、蓝天。

 

 

  资料图片:这是羌塘草原美景(2008年11月23日摄)。青藏铁路经过的羌塘草原是西藏湿地、湖泊、雪山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新华社记者 嘎玛 摄

 

  如今的西藏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总面积达41.26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38%,居全国之首。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扎诺亦表示:“西藏的旅游促进了生态保护。”如今,游客入藏时都会收到《游客旅游环保须知》,导游也会讲述入藏环保要求。所有旅游客运车辆都配备了专用垃圾箱和垃圾袋,由随车导游和司机负责监督游客将垃圾放入指定垃圾袋;宾馆饭店杜绝使用一次性垃圾袋;拉萨市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开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发泡餐具;对布达拉宫等重点景点采取参观限时限量制。

  我们还听说,修建泽当至错那的公路,为了保护古树,公路改线,多走了两三公里……

  向生态要发展、以发展促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西藏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

  金山与青山的选择——

  我们连挖金子都不干

  对于西藏来说,发展工业慎之又慎,始终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

 

 

资料图片:拉萨河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介绍说:“即使是矿产勘探,也必须先做环保方案,经过环保部门批准后,国土资源部门才会颁发勘探证。如果没有环保局的批文,国土厅是不会给发证的。”

  若有了“金山”却少了青山,西藏人民决不同意。向巴平措表示:“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连挖金子都不干。”

  自2006年开始,西藏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自2008年开始全面禁止开采砂铁矿,这是因为黑色GDP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途。

  西藏明确禁止发展造纸、化工、钢铁等重污染行业。近年来,自治区陆续关掉了9条落后的水泥生产线、7家小钢铁厂、4家小造纸厂。自2003年以来,连续6年全面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污染少了,风沙天也少了。与30年前相比,西藏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拉萨减少了32天,日喀则减少了34天,泽当减少了32天。

  一隅与全局的统筹——

  保护的是“地球第三极”

  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

  这意味着,西藏拥有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这意味着,青藏高原作为北半球气候变化“启动器”和“调节器”的重要功能将充分发挥。

  其意义重大,正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同我国整个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搞好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于改善西藏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望过去,旧西藏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和对自然资源的单向索取状态,根本谈不上对西藏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那时,人们使用的燃料基本上是牛粪和砍伐原生植被,每到冬春季节,黄沙漫天,人畜混居的现象普遍存在,广大农牧民连基本的饮用水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现在,通过努力构筑稳固的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的西藏生态得到了极大的保护与建设。“有关部门监测表明,50年来,西藏没有任何物种遭到灭绝,相反,生物种类还不断丰富,西藏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了原生状态。”向巴平措说。

  国际动物研究界认为早已绝种的西藏马鹿,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藏被重新发现,且种群不断扩大。藏羚羊种群数也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15万只左右。

  毫无疑问,西藏的生态保护将在我国与东亚生态系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张意轩)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