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十一五”规划中,生态环保建设项目23个,投资达64.2亿元
■自然保护区达41.26万平方公里,启动第一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90%,重点项目高达100%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誉,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被人称为“江河源”和“生态源”。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呵护着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
资料图片:从空中拍摄的西藏山南地区雪山(1月17日摄)。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拥有碧水蓝天和广袤的草原。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如今的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成为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环境保护的不竭动力
“在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180个西藏‘十一五’规划项目中,仅生态环保建设项目就占23个,投资达到64.2亿元。同时国家还将投入100多亿元资金构筑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根据规划,这一项目涉及2006年至2030年期间,包括天然草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人工种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共3大类14项工程。这一切将化作西藏各族人民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不竭动力。”西藏自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庄劲松告诉记者。
旧西藏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和对自然资源的单向索取状态,人们根本谈不上对西藏生态环境客观规律的认识,也谈不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民主改革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06年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实施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工程,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这片碧水蓝天。”
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扎顿告诉记者:为了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促进西藏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西藏和平解放之初,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对西藏的土地、森林、草场、水利和矿产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价,提出了科学开发利用的意见,从而开启了科学认识、利用和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伴随着人民民主政权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纳入议事日程,得到组织上的保证。改革开放以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随着西藏现代化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不断得到发展。
生态安全的保护网
“提起西藏的环境保护,不能不提起拉鲁湿地。”自治区旅游局长巴珠介绍说。位于西藏城区的拉鲁湿地,是一块总面积12.2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6.6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占拉萨市区建成面积的11.5%,是拉萨名副其实的“肺”和“肾”,更是拉萨的自然名片。
资料图片:热地题词: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坚摄
20多年前,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拉鲁湿地被占用。1998年,自治区政府认识到了城市湿地在环境方面的重要性,决定对拉鲁湿地进行环境恢复。但是占用湿地的群众对此抵触很大。西藏环保部门顶着巨大压力,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1999年,拉鲁湿地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5年正式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民主改革50年来,全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1个、地县级25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8%,居全国之首,西藏拥有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西藏保存着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面积达1389.6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20.91亿立方米。为使这些珍贵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完成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其它公益林的界定,启动了第一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定了《西藏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暂行)》。截至2007年底,到位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46874多万元,对全区7地(市)59个县(市、区)的3266.82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进行了长年管护。如今,西藏的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11.31%。
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说,截至目前,西藏从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也没有酸雨现象,基本保持了较为自然的原生状态,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国家投资近20亿元实施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使项目区人工植被面积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由于人工植被增加,西藏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与30年前相比,拉萨减少了32天,日喀则减少了34天,泽当减少了32天。
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一些珍稀动物又回来了。陪同记者采访的边巴次仁说:如果你到了阿里,一定会有不断的惊喜。狂奔的野驴、擦过车窗的黄羊、桀骜不驯的野马、孤独的秃鹫、狡黠的狐狸、飞奔的野兔都会与你“亲密接触”。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记者乘坐的中巴行驶在拉孜至拉萨的柏油马路上,道路被两旁密密的红柳拥抱着,河边的野鸭、黑颈鹤、鸳鸯等野生鸟类欢快地嬉戏。翻过5560米的卡诺拉冰川山口,远远看去,前边有一湖,当地人称作“神湖”。湖面一望无际,湖水清澈湛蓝,各种野生鸟类在觅食追逐。
资料图片:2008年11月26日,一群候鸟在拉萨河湿地飞舞。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摄
50年来,在解决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方面,西藏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始终把保护雪域高原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如今,西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90%,重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更是高达100%。与此同时,政府禁止发展重污染、高耗能工业,积极开展企业污染治理。“十五”期间,西藏共关闭了水泥生产线9条、小钢铁厂5家、小造纸厂4家。截至2007年,西藏共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污染防治,实现了污染企业的治理标准。
为积极引导经济可持续发展,自治区适时开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节能应用研究及技术示范”、“农牧区薪柴替代能源研究示范”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7年,在全区12个县建设农村沼气1.3万座,沼气池产气率基本达到100%,使7万多名农牧民用上了清洁的沼气能源。全区累计推广太阳灶10万余台,建设被动式太阳房、阳光温室、太阳能热水器12万平方米,拥有近400座太阳能光伏电站。全区光电设施总装机容量约9000千瓦,占全区总装机容量的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碧水蓝天风光无限——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苏银成 张帆 汪志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