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雪域高原的生命卫士——记武警西藏总队医院

时间:2009-04-15 12:21   来源:西藏日报

  暖暖的太阳伴随着邦堆草原上牛毛帐篷里的炊烟冉冉升起,此时65岁的藏族老阿妈仓决卓玛早已起床,给老伴进行了全身擦洗。昨天,村长告诉她,医院今天要来人接老伴去做截肢手术。

   三天前,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的“门巴”们到村里巡诊,说老伴的左腿属干性坏疽,要进行截肢。当时,仓决卓玛和老伴说什么都不同意,“一条腿怎么能说截就截呢?”经过“门巴”们耐心地说服,仓决卓玛和老伴还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一起商量,最后终于决定接受手术治疗。

  上午9点,由武警西藏总队医院普外科专家次仁达瓦带领的医护人员用救护车把老人接到了医院,并实施了手术。半年后,老人拄着拐杖,牵着牧羊犬,出现在邦堆草原上。

  这仅仅是46年来,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关爱患者中的一幕。

  资料图片:3月23日,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医生向当地藏族群众讲解药品使用方法。新华社发(钱檬 摄)

   武警西藏总队医院位于海拔3700多米的圣城拉萨,是武警部队海拔最高的医院。从1963年建院至今,全院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与西藏各族人民一起风雨同舟46载,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拥政爱民的动人乐章。

  排忧解难献爱心

  扶贫济困显真情

  曾经身患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扎西央宗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16年前,当时自己才17岁。因为患病,手指、脚趾关节肿胀、明显畸形,吃饭、上厕所等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为了不给贫寒的家里再增加负担,扎西央宗几乎都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1993年,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医生在巡诊中,发现她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庭生活困难,便把她接到医院进行免费治疗。在医护人员4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照顾下,扎西央宗的病情得到了明显好转,已经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在治疗期间,医院还组织全院官兵为她捐款4952元,贴补家庭日常生活费用。

  扎西央宗出院后,每逢天气转冷、过年过节,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会带上避寒衣物、酥油、大米、面粉等去看望她和她身患残疾的母亲,并定期为她们检查身体,帮助打扫房间的卫生。

  如今,虽然已经事隔16年。但每每说起这段故事,扎西央宗总是不停地擦着眼泪:“是武警医院的医护人员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没有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这个世界早就没有我扎西央宗了。”

  在武警西藏总队医院里,每一位医护人员心中都有这样一个信念:把党的温暖送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是武警官兵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要牢固树立热爱人民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把为民服务活动开展得更深入更广泛,为驻地百姓做更多的好事,办更多的实事。

资料图片:3月23日,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医生为病人诊断。新华社发(钱檬 摄)

   46年来,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用真情与爱心架起了一座拥政爱民的“连心桥”。几十年来,先后派遣600余批次医疗巡回义诊分队深入到那曲、阿里等边远地区行政乡村940个,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600余座,免费为农牧民看病30万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430人次,免费发放价值240万余元药品、医疗常识宣传单27万余张,为部分乡、县级人民医院赠送仪器价值约400余万元。同时,还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到拉萨市的儿童村和敬老院、居委会等,为孤儿、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免费健康体检、巡诊,把健康福音送遍了雪域高原。

  关爱老人是一种社会美德。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官兵不仅做到了,而且在不断地传递着“爱心接力捧”……

  26年前医院转隶时,莫洛桑和珍曲两位老人体弱多病,生活没有着落。医院义务收留了她俩,并安排了20多平方米的住房。两位老人为报答医院的恩情,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医院每月给她们发300多元生活费。26年来,医院一茬茬官兵就不间断地照顾着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把她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每逢节日,官兵都要送去慰问金和营养品。2005年底,老院长德姬在转业离队工作交接会上语重心长地对新班子成员说:“你们要一如既往地把两位孤寡老人关心好、照顾好,直到养老送终”。新任院长张耀仓、政委吴登云接过老院长手中的接力棒,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带头人,把爱心接力传递了下来。2007年12月20日21时30分,老人珍曲因突发性脑溢血去世,医院专门成立副院长阿西、护理部主任组成的治丧委员会,拿出专项经费,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和藏族传统的丧葬风俗,请来僧人为其念经超度,为她举行了葬礼。对一个死去的老人都能如此看重,可见武警医院的官兵对患者生命的极大尊重。

  2008年9月的一天,在拉萨市城关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拉萨城关区敬老院的4位孤残老人,相互搀扶着带着锦旗来到西藏武警总队医院。老人们要感谢这些在他们心目中,共产党派来的,曾经为他们进行过无数次义诊的“菩萨兵”。

资料图片:3月23日,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医生为一位藏族老阿爸量血压。新华社发(钱檬 摄)

  一个个医患之间的感人故事,谱写出了雪域高原上警民双拥共建的动人乐章。武警西藏总队医院以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称颂,被誉为爱民医院、爱心医院。更被当地人民群众称赞为“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又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传递大使”。1988年该医院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2000年被团中央、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各族青年团结模范集体”、2006年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2006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先进医院”,并多次受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物:1982年央宗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8年院长刘远铭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院长”、1998年院长德姬被全国妇联、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各族妇女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08年院长张耀仓被自治区表彰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绿色通道”便患者

  家化服务暖人心

  2008年8月15日,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共建单位拉萨市城关区敬老院负责人带着一名昏迷老人来到医院急诊科。老人叫洛桑,是该敬老院孤寡老人。经检查,洛桑患高血压脑出血,属III期。收住医院外二科,经专家会诊,确立治疗方案。三个小时后,医护对洛桑成功实行了颅内血肿清除和双侧脑室引流手术。术后,老人身体状况还是很差,生活起居不能自理。为让老人早日康复,外二科护士长洛桑白珍主动承担起老人的护理工作,每天早上她提前到病房,帮助老人穿衣洗漱,并从外面买来可口的早饭,准时将热腾腾的饭菜端到老人床前,一口一口地把饭菜送到老人口中,一天三餐如此。9月2日,在护士长的精心护理下,洛桑已经能下地走动了。出院时,医院减免了洛桑住院期间的全部费用达2.5万余元。

  洛桑老人只是众多孤寡老人中得到实惠的其中一个。为解决更多的孤寡老人就医难的困难,武警西藏总队医院自2004年起开始实施“绿色通道”和发放“免费医疗卡”,先后为城关区、夺底乡、蔡公堂乡等敬老院孤寡老人办理免费医疗卡110张。老人持卡到医院看病、取药、手术、住院及住院期间的生活费用全部实行免费。期间,还有部分无儿无女无亲戚的孤寡老人到医院看病、住院、手术基本都实行了全程免费,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免费120余万元。2006年以来,医院还针对打工族、牧区贫困农牧民等弱势群体看病难的实际,实行减免10%住院费用政策,累计减免医疗费用60余万元。

  “绿色通道”和发放“免费医疗卡”、“民工减免政策”给广大困难群众带来好处与实惠是显而易见的,深受广大就医难群众的欢迎。不仅如此,医院还为牧民群众住院提供家化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患难时刻见真情

  抢险救灾露身手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地域辽阔,风光奇特秀丽,令人神往。然而在过去,常年居住在这块美丽雪域高原上的居民,不得不面对一个可怕的现实:由于高寒缺氧,气候干燥,经济落后,很多藏族群众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高原疾病和传染病,由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作为一支驻扎在高原的医疗队,为高原人民驱走病魔死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的医护人员如是说。

  在武警西藏总队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的原则是: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做100%的努力。建院以来,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已经将1000多人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

  那曲县牧民扎西多杰因术后并发肠瘘,伤口处流出大量排泄物,饱受折磨。扎西多杰的病情越来越重,家人请来法师诵经祈福,但病情没有好转。武警西藏总队医疗队来村里巡诊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多杰。医生们为他伤口做了简单的处理后,将他接回医院。因为扎西多杰的病拖得太久,身体极度虚弱,医院首先采取了支持治疗,然后进行了手术。术后,医护人员轮流值班,精心护理。3个多月后,扎西多杰不但能下床走路,每餐饭量也从原来的日进一口到餐进一碗。出院时,扎西多杰感激涕零地说:“是武警‘门巴’将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2008年11月3日,日喀则地区年仅19岁的打工妹拉姆在宿舍取暖的时候,因操作不当,把蜂窝煤炉子放在通气不好的卧室里,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等家里人发现送到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的时候,拉姆已经中毒昏迷达9个小时之久。拉姆病情危重,呈深度昏迷,并发急性肺水肿、急性脑水肿。医院及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制定抢救方案,采取高压氧辅助治疗的方法,经过连续4昼夜的抢救,硬是把拉姆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由此,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创造了高原上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昏迷9小时成功抢救的先例。

  为人民服务是医生的天职,驻守一地就要造福四方。作为部队医院,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在做好日常本职工作的同时,把社会责任作为最大责任,积极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资料图片:3月18日,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的医生为当雄县格达乡羊易村村民发放药品。新华社发(张权 摄)

  2008年10月6日,拉萨当雄县羊易村发生6.6级地震。

  10月7日凌晨7点,在当雄地震灾区一线报道的拉萨晚报2名记者受伤。武警西藏总队医院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救援,及时召集医院骨科医师进行会诊,提出治疗方案,经过精心治疗和医护人员的周到服务,使伤员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恢复。

  与此同时,针对羊易村地震灾后受伤群众多,住地偏远,群众看病就医难等实际情况,西藏武警总队医院的医护人员把灾区群众的身心健康挂在心上,不顾寒冷的天气和呼啸的狂风,长途跋涉来到该村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提供健康指导,并就地为群众做B超、心电图和测量血压等健康检查。几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因身体不便不能到现场就诊,总队医院院长张耀仓就亲自带领医务专家走进老人们所住的帐篷里为其服务。

  2009年3月18日,总队医院院长张耀仓又带领着“橄榄绿高原健康行”医疗服务队,携带医疗设备器材和价值5万余元的药品,深入当雄县格达乡羊易村地震灾区开展了义务巡诊活动,为灾后群众送去健康福音。当天,义诊群众达130余人次。

   历练人才方阵

  夯实为民根基

  “与时俱进则存则兴,因循守旧则衰则亡”。这是武警西藏总队医院领导班子及广大党员干部在长期实践后所形成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强大动力,按照“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要求,大力开展临床科研,开展高、精、尖的技术项目,转变工作作风,推行优质服务,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实践证明,只有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以民为根,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医院的建设发展才不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根本利益,确保医院旺盛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医院充分发挥人才众多、设备齐全、技术过硬的优势,将科技扶贫的触角延伸到西藏的偏远山区,打造出一支技术精湛的人才服务方阵,推动了西藏整体医疗水平的跃升。

  医院把科技强院作为攻克高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主要手段,以此缓减长期困扰西藏人民的病痛,使肝胆外科、骨科、特诊科、心理咨询科的诊疗技术走在前列。肝胆外科自1998年以来,成功实施多发性包囊虫切除术1000余例、胰腺假性囊肿术50余例、胆道再次手术350余例、其他大中小型手术上万台次,手术成功率高,在区内具有一定的声誉和权威性,慕名而来的住院患者络绎不绝。2006年,骨科成功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特诊科拥有目前区内最先进的飞利浦IU22彩色超声设备,2000年协助地方卫生部门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学会将“西藏自治区超声诊断会诊中心”设在总队医院。科主任徐书真被自治区聘为全区超声诊断协会会长。心理咨询科针对驻地条件艰苦、环境封闭,容易给群众带来心理不适的实际,开通了区内首条“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接听心理咨询300余人次,有效诊治了27名心理患者。这些特色专科的建设,为更好地服务藏区百姓提供了良好平台。

  同时,医院以开展“当名医、创名科、写名著”活动为载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并选送业务骨干到内地学习、进修,在完成重大手术、科研攻关、疑难重病会诊、岗位任职中摔打和锤炼医疗人员的诊治水平,开展学术成果、业务创新、技能评比竞赛活动,营造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竞争机制。医院挤出经费,每年筹措20万元作为科研奖励基金,激发了医护人员钻研业务、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医院每年均有2-3项研究成果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2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截止目前,共派出优秀年轻医生900余人次到内地大型医院学习先进医疗技术、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自1996年以来,医院从武警部队引进援藏干部12批61人次,高薪聘请了5名优秀地方专家,激活了医院攀登医学高峰的“一池春水”,涌现出了李仁勇、徐书真、王萍、尼玛卓玛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带动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先后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17项、医疗成果奖4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奖,发表医学论文600余篇,为医院更好地服务地方群众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藏幅员辽阔,光靠县城里的就医点是不够的,且各县卫生事业并不发达,由于医生不够,有的县医院连科室都没有分。于是,医院主动担负起为部分县医院培训医生的义务。

  尼木县人民医院派来医院妇产科学习的杨雪毅,一谈起那段培训经历就非常激动:“医院的每一个人对我都很好,生活上关心、技术上毫不保留。”据统计,该院自组建以来,就为地方培训医疗人才1200余人。医院用实际行动忠实践行“热爱人民”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藏族同胞的心坎里。(邓伟 程锋 黄志武 田丽 文启润 常均)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