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顿珠:从农奴到村支书

时间:2009-04-07 13:08   来源:西藏日报

  三月的乃东,一派生机盎然。从泽当镇出发,沿着笔直的柏油马路行进不远,就到了克松村。拐进克松村的路口,“克松:西藏农村第一党支部”的牌子便映入我们的眼帘。

  

资料图片:现在的克松居委会和居委会党支部(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在村委会,记者见到了索朗顿珠。瘦瘦的个子,古铜色的皮肤,戴着一顶皮礼帽,66岁的索朗顿珠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干。

  “我感觉现在就像生活在天堂。”索朗顿珠说。确实,没有什么能比他更能感受到新社会、新生活带给他的幸福。

  1943年生于克松庄园的索朗顿珠,世代都是旧西藏大贵族索康·旺青格勒家的农奴。“我8岁就开始替领主干活,虽然年纪太小做不了什么,但是因为有明确规定农奴8岁就要做工,如果我不肯去,爸爸就会把我背到干活的地方。我们每天清晨干到天黑,一天粮食只有半斤糌粑,几乎天天挨打。”

  索朗顿珠说,过去当农奴时,一年到头衣不蔽体;现在老百姓夏有夏装,冬有冬服。过去吃的只有糌粑和藏面,现在的面都是用机器加工的。

  

资料图片:克松村村民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3月23日摄)。新华社发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我家和西藏百万农奴一样翻身得解放,享有了充分的政治经济权利。家里11口人,分得了1公顷多的耕地、1匹马、2头毛驴和1头牛。”1987年,索朗顿珠被全村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后来又当上了村支书,家里新盖了8间房子,饲养了3头奶牛、1头牦牛、13只绵羊和4头猪。还买了彩电、立柜、藏式柜等家电家具。现在全家7口人,去年,全家总收入达到6.4万元。

  

  资料图片: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的一名农民开着农用拖拉机从克松村口经过(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 摄

  索朗顿珠笑着说,“我现在的生活水平在全村也就属中等。克松村现有202户、1700多人,每户都盖了新房,每两户就有一部手扶拖拉机。全村还有100多台小型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器设备,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这辈子令我最高兴和自豪的是,我连续3届参加县人代会议。在我家的客厅内,迄今仍挂着我出席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索朗顿珠高兴地说。(李文健 梁军)

  

  温暖的太阳升起来——西藏民改第一村五十年变迁

  “土地的命根子是水,人的命根子是土地。过去我们的命根子操在贵族老爷的手里,活着像是牛马,现在我们感受到‘吉卫尼玛夏松’(温暖的太阳升起来了),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呀!”

   已经73岁的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的其加老人日前激动地告诉记者。

  从奴隶到主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变迁

  当记者采访克松居委会原党支部书记索朗顿珠时,他回忆说:“我从8岁开始就在克松庄园里为农奴主干活。当农奴的时候,一般是早晨五点半起床,一直干至晚上三点半收工,一天的报酬只有1升糌粑。农奴的孩子生下来就属于克松庄园,到8岁就开始干活。”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克松庄园的农奴主不但占有土地和农奴的人身自由,还设各种酷刑和监牢摧残农奴。今年68岁的克松村农民洛桑曲达说,曾先后亲眼看到15个青年男子被农奴主活活打死,他的父亲也是被农奴主活活打死的。旧西藏,在路上遇到农奴主时不行礼(摘帽、鞠躬)而被绑在柱子上的、挖眼的、活活打死的也见过。

  走进克松村:体验“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喜悦

  在民主改革前,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是西藏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的庄园。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克松村是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现在的克松村有210户、830名村民,多数人都住上了二层小楼。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