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是民主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又是民主改革的受益者。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民主改革把我从旧西藏的痛苦中解救出来,我早就像父母一样年纪轻轻地就死掉了!”在退休老干部、现年67岁的卓嘎老人家里,她含着热泪对记者说。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采访。当回忆起50年前的童年经历,老人数次流泪,两度失声痛哭。从那布满故事的脸庞上,记者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卓嘎所经历的风霜岁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民主改革给这位老人带来的沧桑巨变。
九岁为奴的孤儿
1942年,卓嘎出生在拉萨达孜宗(现达孜县)帮堆村的一个农奴家庭。父亲桑珠是本村领主白玛罗布家的一名朗生,母亲白珍则是噶厦政府(旧西藏政权)手下的一名差巴。
1951年,卓嘎的父母40多岁就相继离开人世,年仅9岁的小卓嘎就开始在领主白玛罗布家做奴隶。“在旧西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些山洞,就是昔日农奴的家园。(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父母是奴隶,儿女当然也就是领主的奴隶,因为在他们看来,奴隶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卓嘎说。
卓嘎告诉记者,当时领主白玛罗布家共有300多户奴隶,像她那样的孤儿就有十多个。“噶厦政府时期,哪里会有像现在政策扶持下的孤儿院、福利院哦!”
清扫房间、捻羊毛、拍粪饼、拾麦穗,这些都是小卓嘎经常做的“工作”。在每天辛勤付出后,她能吃到的只是一小碗糌粑。
“最痛苦的是没有鞋子穿。冬天冷得不行,就把双脚放到马和驴子的热粪里去取暖,到地里拾一天青稞麦穗,回来小脚上全是伤口。”到现在,卓嘎老人走路都还是一瘸一拐的,这老寒腿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一条珍藏了50多年的藏毯
1959年,西藏开始全面的、划时代的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由此,卓嘎所在的达孜县也和整个高原大地一样开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下的新生。
聊着聊着,老人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迈着颤巍巍的老寒腿转进里屋,从一个精致的木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条红色的藏毯。“我分到了1套藏装,1床藏被,1条藏毯,2只羊,然后又和几家人一起分到了1匹马和1头牛……”这是卓嘎这一辈子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她说,她就是到死也忘不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50多年过去了,卓嘎至今还珍藏着民主改革时期分到的那条“珍贵”的藏毯。在普通人看来,这珍贵的“宝贝”仅仅只是一条宽不到1米、长不过2米的旧布,然而在卓嘎的心中,却比任何东西都要金贵。“这是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东西,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给我送来的!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是奴隶了!”抚摸着这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宝贝”,老人面带微笑,而记者却感动得鼻子酸酸的。
建设新西藏的主人
1960年,作为第一批接受教育的翻身农奴之一,卓嘎被选送到西藏公学(现西藏民族学院)学习。在这里,她第一次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骄傲——刚进校不久,就获得了“劳动模范”的称号。
资料图片:2008年12月16日,几名西藏大学学生从新校区大门前走过。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 摄
20世纪60年代,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下,刚刚从民主改革中获得新生的西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像卓嘎一样的百万农奴成为高原大地真正的主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力军。
完成在西藏公学的学业后,1965年,卓嘎回到家乡达孜县,加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队伍中。历任唐嘎区委文书、达孜县广播站播音员、工布江达县妇联主任、林芝地区纪检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民主改革以来,经过50多年的建设,现在的新西藏与旧西藏比,可以说是天上地下!”卓嘎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脑子越来越活、眼界越来越宽了,这些都是党和政府英明领导的鲜活体现。
现在退休在家的卓嘎老人,住在500多平米的小别墅里,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在家陪老伴聊天,种菜、养花,还练太极拳。(张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