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跨越千年的奇迹——“西藏民主改革50年”深度报道之一
初到西藏,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
3G牌照发放的第二天,“3G引领生活”的广告就现诸《西藏商报》。“189”大幅广告牌树立在拉萨街头,广告明星的笑容在冬日里更显灿烂。
西藏证券的拉萨营业部里,身着藏服的股民正紧盯股市行情,这里的开户股民已有约2.4万户。
照片为贯穿西藏山川的铁路雄姿。扎西朗杰 摄(中新社发)
大昭寺金顶的光芒,照着广场上朝拜的信众,也照着开在广场边的西式快餐店。
资料照片:“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凯松居委会的巴桑在新房前(2008年4月26日摄)。 新华社发
2008年12月,西藏家电下乡工作正式启动,除常用家电外,结合藏族农牧民消费习惯的太阳灶、酥油搅拌机和藏式家具也都列入了补贴范围。
经济发展,不断借力飞跃
经济的飞跃,是280万藏族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原因,是大家“有钱花,敢花钱”的底气所在。
数据显示,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GDP)仅为1.74亿元,到2008年,预计达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65倍,连续16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西藏经济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何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给出了答案。
自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常规项目投资力度,1959年至2008年,累计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5%,改善了西藏发展的环境。
据西藏统计局介绍,民主改革以来,中央财政不仅没有从西藏拿走一分钱,反而对西藏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1959—2007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近1600亿元。
除中央的支持外,内地的援藏工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4年起,14年来,共有8个省市、61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家中央企业派出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到西藏工作,向西藏提供70多亿元的援藏资金,援建项目1698个,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在林芝、山南等西藏各地,“广东大道”、“湖南路”等路名常可见,就是这种无私援助的见证。
“援藏干部不仅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展的思路,解放了大家的思想,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从中获益匪浅。”林芝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李宏如是表示。
“五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
截至2007年, 西藏农业增加值达到55.33亿元,是1959年的43倍多。同时,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按可比价格计算,1959年至2007年,西藏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2008年全区发电量比1959年增长2059倍,用电人口达到220多万。
旧西藏没有一条铁路,目前,全区通车里程达到4.86万多公里,比1959年增长5.7倍,西藏已经形成公路运输为主,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后发优势,西藏站在新起点上
半个世纪过去了,西藏的发展有目共睹,下一步,西藏的发展又将如何呢?
一张建设大幕正在拉开——
墨脱公路开工建设,全国唯一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即将结束;
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邦达机场、昆沙机场、老虎嘴水电站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旁多水利枢纽工程被国家正式批准立项,这是西藏历史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
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人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绿色拉萨”全面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如此表示。
近年来,西藏的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在西藏,旅游业被确定为全区的龙头主导产业。2007年,旅游总收入48.52亿元,是1980年的3704倍多。2008年,尽管受到拉萨“3·14”事件的严重影响,旅游人次仍然达到220多万。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10月,玉龙铜矿一期工程投产,标志着西藏长期沉睡的优势矿产资源已被“激活”。西藏特色产业朝着成为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目标前进。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已达25.3万人,非公经济在全区税收收入贡献力度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西藏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后发优势。” 自治区副主席吴英杰自信满满。
“经过民主改革50年的风雨历程,西藏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张庆黎表示,下一步将努力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张意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