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回顾
 
许嘉璐在甘接受媒体联合采访

  时间:2007-06-13 17:19    来源:     
 
 

  10月7日上午,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在甘肃天水接受了媒体联合采访。来自中央、甘肃省、天水市的22家媒体,48名记者参与了采访。

  许嘉璐在采访开始前的致辞中说,媒体是社会动向的晴雨表。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能够得到众多媒体的注意和关心,说明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和需求在上升。采访后,许嘉璐还欣然为天水电视台和天水在线两家媒体题字留念。他以“播出天水,宣传天水,让天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天水电视台送上了美好祝愿。“天水在线,天水再现,让天水插上网络的翅膀,向前奔跑”,许嘉璐对天水最大的网络媒体——天水在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甘肃日报记者:甘肃是历史文化大省,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省份。那么,甘肃省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当怎样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许嘉璐:我同意你在提问中对甘肃的整体定位。甘肃的确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但如果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也是甘肃的优势所在。

  一个民族的最高追求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和道德。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延续需要物质作为基础,但是当物质基本满足之后,人,尤其是中国人会感到空虚,感到无所归依。不可否认,我国东部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美好的道德在相当人群中流失了。这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或是家庭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家庭不安宁,社会不稳定,大多缘于此。

  而甘肃作为暂时发展缓慢的地区,经济大潮的冲击相对也来得晚一些,冲击的力度也会相对弱一些,固有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会轻易被湮灭——这也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反思的重要内容,否则将成为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大阻碍。另外,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也能在甘肃的发展中被充分地借鉴和吸收,天水能够更为前瞻、理性地思考如何保护、保存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这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

  CCTV4:近年来,民进中央先后与苏州、淮安、咸阳等地方党委和政府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至今已有四届。请您谈谈这种合作与交流活动对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作用和影响。

  许嘉璐:有关中华文化的建设问题,我刚才已经有所涉及。对于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问题,也与我刚才谈到的不无关系。我以为,海峡两岸由于政治原因,在政治上、经济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可以是隔断的,或时联时断的,唯有文化是斩不断、理还乱,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的纽带。尽管现在被人为地隔断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都会有所波动。我们如何打造一个平台,让海峡两岸的文化充分地交流起来?平台多了就是一座桥梁,人们可以自由来去。扭紧文化的这条纽带,需要我们积极思考,付诸行动。

  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办下来,海峡两岸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成了老朋友、好朋友。这种心灵的沟通,是任何“去中国化”和把大陆妖魔化的言论都不能破坏和取代的。

  中国的振兴最根本的不是靠经济。一个民族的振兴,经济是前提和基础,但文化上不先进、不繁荣,就不能说是真正的振兴。同时,中华文化的振兴只靠大陆不行,光靠台湾也不行。中华文化的振兴需要大陆和台湾携起手来,共同抢救、保存、研究、弘扬、发展中华文化。实现文化振兴理想之时,就是祖国完全统一之日。

  我们希望,通过“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这个平台,促进海峡两岸学术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将连接海峡两岸的这条文化纽带扭得更紧、更粗,将振兴中华文化的重担共同挑起来。

  天水电视台: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许主席您多次来到天水,对天水倾注了很深的感情。请问您怎样看待天水这个城市?您对天水的未来有什么希望?

  许嘉璐:不可否认,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这反映了天水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在人们依靠陆路交通的农耕时代,天水作为陆路交通要道,又以其山清水秀和气候宜人繁盛一时。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变化,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火车、飞机的出现和大工业时代的来临,天水的优势就逐渐消失了。

  我以为,天水的未来必须把握世界经济的走向,充分认识现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是天水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地方特色和经济规律的存在,一个地方很难克隆另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要一手抓天水的地方特色,一手抓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二者结合找到自己的定位。天水是一块文化宝地,山川又如此秀美,现代的旅游业,可能就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改造土壤、改良品种,在水果的色、香、味和口感上保持领先,形成品牌产品,扩大深加工的领域和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使之同样成为天水的又一支柱产业。我相信,天水只要不断挖掘自身的优势,找准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就能重现昔日的辉煌。
新华社: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将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请您谈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许嘉璐:《“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颁发是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情。就我所知,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执政党领着社会各界人士来制订国家的文化发展纲要,这还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国的文化建设,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文化反思的集中体现。《纲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求我们要有所创新,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结构、产品的改革和完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与时俱进,保证公民享有丰富的文化食粮、具有崇高的文化追求,形成能够推动和保证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永远激励民族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永远引导民族奋发向上,才能“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于如何保证文化的先进性,我以为措施要多种多样。从文化的层面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时代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时代要求结合起来的楷模。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昨天,文化是其不可割断的筋脉。总而言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与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相结合并不断创新,这是我们复兴中华文化的必经之途。

  香港大公报:随着伏羲研究所的成立,伏羲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对于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知道伏羲的甚少。请您谈谈伏羲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弘扬伏羲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有什么现实价值。

  许嘉璐:伏羲是什么?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一个族群?确切年代是多少?我们可以回答说不知道,因为没有物证证明。我们研究他,是因为他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个标记,代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从蒙昧进入文明的胚胎阶段。

  
  按照口传历史,伏羲画八卦、制嫁娶、结网罟,这三件事意味着什么?画八卦(后来又演绎到64卦)结束了结绳纪事,可以囊括天、地、人,也就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说明人已经意识到了我、你、他之间的关系,意味着文明的出现。制嫁娶之礼,就是逐渐中止了蒙昧时期的乱婚和群婚,保证了后代的健康,提高了人种质量,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也是民族发展的必须条件。结网罟,以佃以渔,区别于原始人烧林以猎的生存方式,懂得了人与自然的相依共存的关系,开启了先人制造工具向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纪元。

  文化和有机体一样,在它的胚胎阶段就隐藏着DNA。中华民族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今天与明天,这些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的认识,它的基因在这个时期已经具备。后来经过三皇五帝、夏、商,逐步发展到周,经整理成了系统,最终形成周礼。以后的发展是从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但其终身都带着它在胚胎时期的DNA。

  今天我们研究伏羲,需要探索先民是如何“从零变一”的,因为这是突破。伏羲文化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从无到有的一种标记、一个符号,我们的文化是自伏羲开始,无数先哲历经磨难而得来的,我们更要懂得珍惜,并要学会感恩。

  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人认为中国大陆的国学氛围没有台湾那么浓厚,这就提出了一个传统文化普及化的问题。请您谈谈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结合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许嘉璐:关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如何结合的问题,韩剧《大长今》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大长今》演的是韩国的事,贯穿其中的是中华民族的伦理。现在中国大陆学习英语的人比美国本土上学习英语的人还要多。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陆和台湾的差距应当引起学术界、教育界的研究思考。

  谈到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常有一点误区,以为过去的东西都是陈腐的,都是糟粕。马克思主义将先进的理论带到了中国社会,有的人曾经以为用先进的理论就可以代替整个文化。在这种认识下忽视传统文化就成为必然。实际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质疑和批判,已经有80多年了,至今还在争论,但是,我相信真理越辩越明。虽然大陆与台湾在传统文化教育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引导社会不断前进只有传统文化是不行的,必须和指引时代前进的先进思想结合起来。用先进的思想去统领传统文化,这一点是大陆的优势所在。海峡两岸学人应该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携起手来,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继续打造中华现代文化。为此,我们应做点什么,从哪里做起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系统,是学校教育。因为它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最系统、最持久、最自觉、最有计划的熏陶过程。所谓社会化,是人类进入文明以来每个人必需的过程。小孩出生时是一个自然人,当他开始认识爸爸妈妈时是一个家庭人,当他离开家门到幼儿园、学校投入集体生活时开始成为社会人,当他接受完教育进入社会时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尽管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但是无计划、不系统。所以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中举足轻重。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计划、成系统地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校园教育之中。

  (来源:民进中央网站)


 编辑:姗倪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