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回顾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主旨发言

  时间:2007-06-13 17:07    来源:     
 
 

  10月5日,开幕式后中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台湾淡江大学副校长高柏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亚洲文化综合研究所所长钟清汉分别围绕研讨会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钟明善在以《秦人开放的文化观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为题的主旨发言中说,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正统思想的肇端,其影响历久不蓑、至今尚在。秦文化发祥于陇西,崛起于甘陕交界之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道”和“易”的观念,而秦文化是对西周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传,它不仅受到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受到“戎狄”等外来思想风俗的影响。

  秦文化以法家思想为支柱,以西周以来的秦系文化为主体,在政治、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包容性和进取精神。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秦代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但秦文化过于强调法治,无视德治,政治专制、扼杀文化,势必导致矛盾激化,迅速灭亡。从总体上说,秦文化是一种兼容、进取、博大的文化形态,这是其值得继承发扬的一面,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秦文化同样有着消极的一面。认真思考、总结秦文化的优劣、得失,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柏园以《论和合文化与全球化》为题做了主旨发言。他认为: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论语》有“君子和而不同”之论,《老子》有“冲气以为和”之论,《易传》直谓“保合太和以利贞”,《庄子》云“游心于德之和”。凡此,皆可说明中国文化以和平与和谐为主要基调。廿一世纪的人类文明受到科技、信息知识的高度发展,大幅缩短了人与人,文化与文化的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也使得不同地区与文化,有着更紧密的依存与互动,“地球村”已不再只是学术概念,而已然成为当前人类社会的写真,此即所谓全球化趋势。在此趋势下,究竟会带给人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团结与幸福,还是加速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失衡甚至对抗,是廿一世纪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中国文化的和合性一方面保存了多元文化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更强调彼此的合作与和谐,这应该是相应全球化趋势最值得参考的文化态度。本文一方面说明和合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指出其对全球化趋势的可能贡献,以及吾人日后努力的方向,或可为人类文明之发展提供初步的建议。

     以《和合文化之浅见》为主题发言的金坚范提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持续发展五千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亲和力。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和合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对事物整体辩证地认识的优秀传统。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较能够反映和合文化的本质。除了儒家之外,释、道和其他文化流派也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这一概念,成为贯通中国文化思想领域里一个综合性概念。“和合”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治国、处世、为人的一大准则。以此来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则体现了中国人民讲究团结合作、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

  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理论和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和合的范例。“一国两制”就是“和而不同”。自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保持着不同于大陆的制度,但与大陆的有机组合和产生的良性运作,明显使香港、澳门及其与大陆的关系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今年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分离主义思想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合思想背道而驰的,因而是不得人心的。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和平统一,为中华和合文化精神的发扬光大,提供又一实际范例。

     钟清汉的发言题目是《浅论客家文化与多元文化·和合文化》。他说,客家人乃中华民族中的汉族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时代,拥有千余年历史。在这一千多年中,他们或是为了逃避由于王朝更迭而频起的战乱,或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而移居到秦岭南北两侧,开垦荒地,营造山林,风霜千百年,在为故乡的繁荣兴旺以及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同时,也创造了其独特的传统和文化。
    当今社会,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以及信息技术与媒体事业的飞速进步,整个世界的距离转瞬间缩短了。亦因此,这个时代被称为全球化时代。另外,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移居活动日益加剧,各个民族以及出身地域不同的各个族群通过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其世界观也在不断变化。也正因此,通过文明的传播以及文化交流,国家、民族以及地域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通过教育活动也提高了相互间的理解,地球上的人类因而得以消除偏见、平等共生。或者,更准确地说,怀着一种民族感觉去与不同种族的人类进行交流,由此产生的人文主义关怀或许更能维护和促进善良的各族人民和睦共处,达成和合文化的崇高目标。(杨振敏)


  (来源:民进中央网站)


 编辑:姗倪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