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回顾
 
“和而不同”与“一国两制”

  时间:2007-06-13 16:47    来源:     
 
 

  两个月前,许嘉璐副委员长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名誉主席,发起并领导了以“全球化与中华文化”为主题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海内外70位著名学者和文艺家参加了论坛,并联名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此举可铭之久远。

     今天,我应叶圣陶研究会的邀请,前来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感到十分荣幸。两岸学者坐在一起讨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样一个重大论题,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们这个研讨会的主题和格局,很自然的使我想到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小平同志的这个思想,正是依据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来看待和解决现代社会现实问题的典范。

     去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在介绍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时说,“和而不同”是其中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彼此宽容;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善待邻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近来,不少学者每每提到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时,都仔细体味,获益良多。孔子的言论中,有不少地方提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譬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等。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很清楚的。在孔子的仁学思想里,“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和”的概念不同于“同”。几个不同乐音协调地同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和声”。可见“和”的本意里已包含着“不同”的意思。“不同”是“和”的题中应有之意。也就是说,完全相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和”。

     我想指出,“和而不同”的思想首先是以承认万事万物原本各不相同为前提的。正如哲学家们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处理与其他人、其他团体、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有包容的思维、亲和的态度和辨证的方法。从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看,“和而不同”的确是一种博大的思想、广阔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魄,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反过来看,“同而不和”就显得很狭隘、很片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同而不和”至少有两个错误的前提:其一,是将复杂的大千世界简单地分为两极。非此即彼,非白即黑,非正确即错误。其二,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世界。其突出之点就是不能正确地对待“异”。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对待“异”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一是党同伐异,二是求同存异,三是敬其所异。其中,“敬其所异”是这三者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注意从“异”中吸纳合理的因素,不断注入新的基因,才能使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如果是相同的事物重复相加,那就还是原来的东西,那就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所以古人疾呼:“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而“同而不和”者则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凡是与我不同的,就是坏的东西,就要排斥,就要反对,就要“党同伐异”,甚至要把它消灭掉。中国人历来反对“党同伐异”,主张“求同存异”,倡导“敬其所异”。在追求社会和谐的进程中,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而我们应该在“和而不同”这架天平上去寻求和谐、平衡与统一,而不应该用“同而不和”的思想去激化矛盾。

     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就是基于“同而不和”的思想,认为冲突是绝对的,和平与合作只是相对的,最终是靠冲突解决问题。亨廷顿是国际著名学者,他的学说影响很大,但他所提出“文明冲突”论的主张却受到很多人的批评,认为他的这种观点这仍然是一种冷战的思想,是一种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思想。与此相反,有更多国家、更多学者提出了更有价值的“文明对话”的主张。在《甲申文化宣言》里有这样一段论述:“文明既属于历史范畴,既已成为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普遍的尊重。我们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或者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认为这种冲突将导致灾难性的政治角力和战争。”我们认为,这样的主张和态度,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

     在两个月之前文化高峰论坛上,许嘉璐副委员长通俗而深刻地论述了“和”及“天人和一”的思想。他说,中华民族以“和”为原则处理各种关系。家要和,朋友要和,人与自然之间也要和,由小及大,于是希望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之间也以和为贵,关系要以稳定为上。可以说,“和”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烁光辉的思想。

     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的思想。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并明确提出“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我认为,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光辉思想,应视为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上的经典范例。

     众所周知,中国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的,它与香港、台湾地区在社会制度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是小的不同,而是大的不同,甚至是根本性的不同。但是小平同志着眼于国家的统一,看到了“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就是大家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有共同的祖先,大家都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大家都乐于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正可谓“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允许香港、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舞照跳,马照跑,甚至台湾可以继续保留原有的政权和军队,国旗国歌也可以坐下来商量。这样一种思想,这样一种襟怀,这样一种包容的态度,不能不说是一种博大而杰出的智慧!香港、澳门回归几年来的进步和成就,说明了“一国两制”思想的正确性。我们相信,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各位学者,各位朋友,我在前面提到,两岸学者共同讨论中华文化意义重大。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注意到台湾一些醉心于“台独”的人近年来不断提出“去中国化”,甚至讲“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这实际上是将中华文化看作外来文化,甚至看作外国文化。这是一种文化的“台独”,也是一种应当引起文化界、知识界高度重视的危险信号。我曾经访问过台湾,也有不少生活在台湾的朋友,以我有限的见闻,我不能理解,除了中华文化,除了汉语汉字,台湾还有别的什么自己的文化么?两岸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和平统一是一个政治理想。但我有一个个人的见解,我认为从文化上说,两岸不存在统一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两岸在中华文化这个问题上从来也没有一天分离过。一样的说中国话,一样的姓中国姓,一样的取中国名字,一样的过大年过小年,一样的烧香拜佛祭祖宗,从古到今天天这样,月月这样,年年这样。曾经参加文化高峰论坛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一再强调,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从这个视觉来看,台湾的主体文化,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是中华文化又是什么呢?

     在此,我愿与台湾文化界、知识界的朋友们一起呼吁:大家联合起来,弘扬和合文化,捍卫中华文化。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感情纽带,也是海峡两岸“和”的基础。(本文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来源:民进中央网站)


 编辑:姗倪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