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时间:2009-04-27 11:23   来源:人民日报

  金秋10月,江苏省张家港市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全国惟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张家港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62年由常熟、江阴的结合部组合而成。1992年,张家港市领导班子响亮地提出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16字张家港精神,鼓舞全市人民在"苏南方阵"中争先进位。

  10多年来,张家港人不仅"争"到了全国惟一的内河型保税区、全国面积最大的保税物流园区以及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冶金工业园,而且"抢"到了一大批外资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外资企业超过1300家,注册外资超过50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4家来这里投资。在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最发达十强县(市)"榜上,张家港位列第四。

  张家港市的决策层有这样一个共识:把生态作为生产力来培育,把生态环境当作投资环境来保护。近3年张家港共劝阻或拒批污染项目400多个。张家港的财政收入近年来达到了两年翻一番,二氧化硫、COD及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都控制在1998年的水平。近两年该市用于城乡绿化投入累计达20多亿元,市区绿化覆盖率42.2%。对照全国生态市36项具体指标,张家港已有34项达标,其它2项今年底也可达标。

  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2004年,张家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7元,分别是1995年的2倍和2.7倍。在全市33.46万户家庭中,每8户中有1户拥有私家车。对照全省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8个指标体系,目前张家港已有23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其余5项指标年内将达标。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城市的现代化。从1999年起,张家港先后进行了5次行政区划调整,拉开了"一城四片区"的现代中等城市框架。从最多时候的26个镇、513个村,归并整合为8个镇182个村。坚持用城市的标准建农村,用市民的理念育农民,对不足50户农民的自然村进行搬迁合并,先后将6.3万户农民搬迁到镇区和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实现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这样一来,共腾出宅基地面积4.7万亩,扣除新建集中居住区用地2.4万亩,节约宅基地面积达2.3万亩。999平方公里的市域版图上,不再分成城市和农村,取而代之的是组团式的城市群落。

  张家港实行"拆一还一"的政策,拆迁单门独户的农民院落,可以置换到两套以上的公寓房,农民通常自己居住一套,另一套供出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张家港,农民通过迁建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从2003年起,张家港市在省内率先推出了全新的纯农民养老保险和农保转城保办法,两项政策几乎惠及所有农民。同时,张家港又推出了全市老年农村居民养老补贴制度,全市10.2万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老年农村居民,每月可以收到80元养老补贴。

  《张家港市文明市民读本》已修编3次,共下发30多万册,每年市民接受文明知识教育率保持在95%以上。全市形成了科技、文化、卫生特色家庭3.6万户,新风户家庭达97%。全市农民普遍掌握了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全市8个镇都是特色文化乡镇,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农村学校把集邮、书法、足球等"请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乡镇特色文化代代相传。

  去年,张家港市成功举办了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开创了长江流域文化大规模跨地区交流合作的先河。今年11月初举办的文化艺术展示周则又更上层楼。

  张家港人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市委书记曹福龙告诉记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张家港市将以此为新起点,打造城乡一体文明、诚信城市和高素质市民这三张新’名片’。"

  记者点评

  张家港是一个永不停步的城市。自1994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卫生城市后,这座新型城市的前进步伐始终引人瞩目。从2003年起,该市又形成了"文明社区建设城乡一体、诚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文明行业建设全面覆盖"的三位一体精神文明建设新特色,将文明城市创建119项指标体系涉及的300多项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调动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创建工作的落实。经过10年努力,终于又获成功。"张家港精神"在文明城市创建中闪耀新的光彩,这光彩还将发扬光大,因为这座城市的人民相信,在创建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龚永泉)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