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惠民之州”唱响“文明新曲”

时间:2009-04-22 15:39   来源:人民日报

 

惠州西湖夜景。陈惠轩 摄

  初春时节,南粤大地已是阳光送暖,鸟语花香,记者来到广东惠州。当汽车缓缓驶进这座小城后,顿觉神清气爽,只见街道干净整洁,处处绿树成荫,车辆来往有序,人人相敬如宾。

  2008年,惠州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在创造生产总值1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的同时,还以地级市总分第一的排名,获得了一枚含金量极高的“全国文明城市”金牌。

  “全国文明城市”之于惠州,是连续10年艰苦创建,锲而不舍所得;而惠州之于这样一个最高荣誉,也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今年1月,当听到这一喜讯,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到江北市民乐园,共同迎接“金牌”。等到人群散去,记者发现,3000多人的隆重集会过后,地上片纸不留,交通秩序井然。

  “创金牌”不易,“保金牌”更难。站在新起点上,惠州如何再谱“文明新曲”?市委书记黄业斌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以“保金牌”为新起点、新动力,以建设惠民之州为总目标,把巩固文明城市成果转变为常态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努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全民创建:老客家、新客家 来到惠州就是一家

  不久前,“新客家”肖建国陪从外地来惠州的父亲游惠州西湖,走到九曲桥的时候,他发现父亲有些焦急。原来,感冒咳嗽的父亲将吐的痰全包在纸里,在桥上一时又没有找到垃圾桶,只能在手里攒了一大把。父亲说:“看这里这么干净整洁,我宁愿拿在手里,也不忍心丢的。”肖建国深受感触,他把这一细节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纸副刊版上。

  惠州历史悠久,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千百年来,一代代客家人迁居至此,480多位中国名人先后客寓或履临惠州,在这里积累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惠州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1999年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构想,10年艰苦创建,锲而不舍,惠州最大的心得就是确立“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全程参与创建活动,并把文明创建知识宣讲真正地传达给在惠的3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正所谓“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
 
  从2007年初开始,惠州市拨出1000多万元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教育活动专项经费,策划开展了100多项“讲文明、促和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公民道德实践系列活动。“感动惠州”年度人物等系列评选活动,制定惠州《居民文明守则》、《文明十字用语》、《日常交往礼貌用语20例》、《市民文明公约》,编写《公务礼仪手册》,“崇尚文明、告别陋习”签名活动,惠州精神大讨论活动,“迎奥运、文明出行”活动,“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主题活动等,一项接着一项开展,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做讲文明、讲道德的现代公民。

  调查表明,惠州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持率超过99%,“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正如在这里种草莓的浙江青年农民王小法所说,“无论在家里还是户外,总能听到‘文明’的声音,看到‘文明’的影子。‘文明’一词以从未有过的密度贴近我们普通群众。”

  2008年5月9日,惠州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惠州成功举行,市民们在义工的组织下,自发募捐万面国旗,让国旗飘扬在圣火传递的沿线。市区大街小巷还飘动着一面面“流动国旗”,人们将小国旗插在小汽车、摩托车上,或将国旗挂在窗外,表达自己的浓烈爱国热情、爱乡情怀,整个活动“平安、有序、热烈、圆满”。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官员对此评价:“30.78公里的传递路线,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惠州丰富多彩的节日盛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社会和谐、政通人和的新风貌。”在广东省内四地传递过程中,惠州站传递中体现出来的“更火更有礼”也得到广泛认同。

  全民共享:城里闻鹧鸪 城中飞白鹭 城在山水中 家在花园里

  在惠州“城中村”改造移民安置小区水北新村,记者看到,整个村子按照城市园林社区布局,道路宽敞洁净,林苑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社区内配套商铺、幼儿园、小学、篮球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据介绍,水北新村入住村民人均居住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上。

  惠州市以创建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坚持把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贯穿于创建的全过程,坚持把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贯穿于创建的全过程。人民群众明显地感觉到经济发展了,环境变美了,治安变好了,城市变文明了,生活变美好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了!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96%。

  惠州视生态环境为最宝贵的生命线,打造山水优美、生态和谐的宜居宜业城市。目前,惠州城区人均绿化面积已达11.92平方米,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国家一至二级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59.2%,绿化率91.3%,空气质量在珠三角地区名列前茅。“城里闻鹧鸪,城中飞白鹭;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今天,惠州人的居家环境让外来人羡慕不已。

  惠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在解决农村基层百姓的看戏难、看电影难、参与文化活动难等“三难”问题上下功夫,相继建成滨江公园、市民乐园、体育中心、慈云图书馆、游泳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东江民俗文物馆、“东纵”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大力组织“快乐时光”广场文化活动,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天天有舞会”。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充分利用全市大大小小的30多处文化广场,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有的广场还经常举办歌唱比赛,为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让普通群众过一把“明星”瘾。

  目前,惠州完成了龙门、惠东两个县的3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328个村级文化室,第一批35个农家书屋已经落户农村。当地村里一位退休教师开心地说:“以后不愁没有事情做了,可以在书屋看书,还可以借书回家。”据统计,几年来惠州共组织送戏下乡1271场,观众200多万人次;共送电影下乡23000场,观众1100多万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农民几乎可以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城市文明不仅是高楼大厦和街道整洁,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幸福感和温情,而且是深入到每一个市民骨髓中的城市精神,这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雁行说。为此,惠州精心策划、组织“惠州精神”大讨论活动。自2007年9月25日启动以来,全市各级各界共召开了40余场研讨会(座谈会),参会人数达600余人;共在《惠州日报》刊发了19篇新闻稿,20篇理论文章;共收到“‘惠州精神’大讨论”征文118篇、电台互动短信50余条;共有约两万人浏览网上论坛的讨论帖,回帖数达800余个。经过全市人民共同讨论,总结出“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

  在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见到在这里开设英语班的“洋个体户”莫里斯·莫菲,“这里的人特别友好,我很喜欢这里的生活和工作”,他告诉记者,许多来惠州的外国客商都为这座城市的开阔胸襟所感动。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