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0日,历经10年不懈创建,广东省惠州市喜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惠州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注重每个细节、环节,把提高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中共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说,今后,惠州将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工作,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向深入,要将惠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
“要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
听到惠州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喜讯,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到江北市民乐园,共同迎接“全国文明城市”金牌。等到活动结束人群散去,记者发现,3000多人的隆重集会过后,地上片纸不留,交通秩序井然。
这一幕在去年5月奥运火炬传递中也出现过。当时,惠州百万市民挤满火炬传递沿线的街道,而整个活动现场几乎见不到垃圾,30多公里沿线整洁干净,这让严阵以待的清洁工感到意外,也着实让人领略了一个“不一样的惠州”。
“城市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要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惠州市市长李汝求说。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惠州全方位营造“争当文明市民”的浓厚氛围。全市开展“美丽惠州我的家”、“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等100多项公民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并开展“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等活动。
调查表明,惠州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持率超过99%。“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政府之腿”变为“居民之手”
惠州人办理婚姻证明不用到市里,在社区就可办理。记者在惠州采访时,恰逢黄业斌到黄塘社区检查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婚姻登记等服务从民政局延伸到社区,是城市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体制变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政府之腿”变为“居民之手”,成为惠州“半公里公共服务圈”的支点,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便民利民的一个试验。
目前,惠州以社区为中心,整合服务资源,开展社区卫生、文化、困难群体帮扶、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便民利民服务。黄塘社区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率先在全市社区建立了“一站式”标准化服务大厅,负责办理党团工会、计生服务、法律援助、劳动就业等各项公共事务。
这样一来,惠州市民办事方便了,社区96%的下岗职工也实现了再就业。居民高兴地说:“生活舒心、安心、放心。文明之风渗透到社区服务的每个环节。”
“网上问政”和“红绿黄牌”
“百姓上网‘灌水’‘拍砖’, 党政领导网上问政”,在惠州已经成为惯例。“惠民在线”论坛自2008年8月14日开播以来,惠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上线与数千名网友在线交流,网友们共提出近千个问题,其中80多个问题得到回应。正是在网友建议下,惠州西湖保护方案逐步得到落实,小区新增“小巷总理”、建立“民生财政”等建议相继付诸实施……
惠州还推出了《“科学发展好班子”活动考核评价办法》。市委组织部长陈训廷告诉记者,这套考核体系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提出了考核的量化指标,分别给亮“绿牌”、“黄牌”、“红牌”。考核指标分为5大类43个具体指标。惠州的干部表示,过去不重视的“环保”、“民生”等问题,一旦出现“黄牌”“红牌”,将直接影响选拔。
70%新增财力用于民生
惠州经济总量在珠三角并非名列前茅,但有几项指标让人信服:全市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保持100%社会化发放;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夫妇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实现100%覆盖;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生态环境达10多年来最好水平。
惠州坚持“民生财政”,从去年开始,将新增财力70%以上投入民生,从2009年起,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到2011年达到39%以上。
“将每一件事情做好、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让每一个老百姓得到实惠。”这就是惠州能够获得“文明之城”、“惠民之州”美誉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