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追思会在沪举行 骨灰25日撒向东海
 
 
  来源:      日期:2005-11-23 15:14

 

 
  还有3天,巴金先生的骨灰,将撒入大海。22日,上海文学艺术界在他曾经工作了几十年的上海市作家协会举行追思会。

  遗像上的巴金先生,一脸灿烂的笑容。他以一个世纪的追求,留给人类的财富,将永远灿烂,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说:“今天,我们可以沿着巴老的思想,一直追溯到100年前。我想说的,一是重新想像上世纪初知识分子的处境和他们的生活、思想,二是重新建设我们与‘五四’文学的关系。”

   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讲述了这样一幕:为巴金先生送行那天,他看到一位晚到的读者,没有赶上见巴金最后一面,他竟然长跪在龙华殡仪馆门前。陈思和说道:“一个作家的离去,有那么多的普通读者发自内心地参与到悼念活动中来,成为一个‘文化事件’,以前只有鲁迅一人,今后不会再有。巴金是坚持和继承鲁迅精神最好的人。”谈到《随想录》,他说:“《随想录》不仅反思‘文革’,更重要的是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整个思想解放运动。从《随想录》,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艰难地从极左路线中走出。巴金在晚年,身边还有冰心、沈从文、萧乾、柯灵、王西彦等一批文化人。他们共同形成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

  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懊恼地说:“没有机会拍巴老的作品,终身遗憾。但是,我知道巴老是最容易合作的作者。他从来对别人改编他的作品不发表意见。1952年,他去朝鲜。那是有生命危险的,我们在座的人不一定都有他的勇气。他写出了《团圆》这样优秀的小说。”

  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说:“俄罗斯在1916年出版过一套特精装的《托尔斯泰》全集,非常珍贵。冯雪峰当年在俄国,到处去买这套书,结果只买回来半部。有一次听说巴老有一套《托尔斯泰全集》准备捐给上海图书馆。我赶过去看了,正是1916年的版。巴老晚年多次说,他要向托尔斯泰学习。他与托尔斯泰有许多共同之处。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良心,巴老是20世纪的良心。”

  病中的张瑞芳,托人捎来她的怀念:1943年,在重庆。巴金的《家》经曹禺改编后,第一次搬上话剧舞台,张瑞芳演瑞珏。那时,巴金来看望曹禺,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经常聚集在张瑞芳那间小屋里,谈艺术、谈人生。80年代她曾给巴金写信,巴金回信说,他正在赶写《随想录》,已出版了4册,并把书寄给她,说:“你看了书后,就知道我的所思所虑了。”在巴金最后的日子里,张瑞芳住在邻近的病房里。她不忍去看他,但一直在聆听着走廊上的脚步声。当一切平静后,她知道巴金走了,眼泪悄悄落了下来。

  在会上发言的还有巴金胞弟李济生、陈东等人。会议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孙(禺旁加页)主持。出席追思会的还有袁雪芬、秦怡、乔奇、徐中玉、钱谷融、吴贻弓、奚美娟等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完)

  来源:新华网 记者:赵兰英

                              责任编辑:秋风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