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似乎是笼罩2008年压倒一切的主题,它打败了地球上一切的灾难和战争,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年度十大新闻榜首。然而,在长江南岸的苏州工业园,转机,却是从科技战线不断传来的消息: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科技项目引进科技项目526个,引进包括神州数码、惠生医药、天润动画、查士睿华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109家企业通过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居全省区县之首。8个项目入围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占全市的一半。最重要的是,2008年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89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3%,R﹠D投入占GDP比重达3.9%——这两项指标标志着曾以制造业闻名于世的园区已实实在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的二次创业转型成功,从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寒流中先人一步、转危为机,占据了下一步发展的制高点。
转危为机,缘于园区人居安思危、始终紧绷的一种意识、一种作风、一种习惯。是的,危机对园区人来说,并不陌生,园区人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危机扩大竞争优势,通过“弯道超越”把对手远远甩到后面。事实上,始建于2000年的国际科技园和成立于2005年的园区科技局,正是园区人对初期经济结构单纯依靠外向型经济感到不安的危机意识的产物。
“还好我们转得早”——选择的智慧
2009年2月6日,苏城的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和松快中。园区的东南角,新春第一场现场办公会已经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热热闹闹召开了。“科技第一”,这共识来之不易。2000年,刚走出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制造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选择开辟自主创新这条艰难又充满变数的“窄门”和“小路”,园区人的确表现出了过人的勇气与选择的智慧。从外资“一股独大”到内外资“双轮驱动”,从单纯依靠制造业到制造业与自主创新型企业并重,先人一步“玲珑转身”的舞步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分外美丽,园区人对此笑笑说“还好我们转得早”。
其实,园区的科技事业起步并不算早。“园区成立之初是没有科技局的,只有经发局下面的一个科技处,因为新加坡人是把科技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融入日常工作的,没有为科技专设一个部门的概念。一直到2005年,科技处才从经发局独立出来,成立了科技局。 ”第一任园区科技局长夏芳笑着告诉我。
夏芳也是园区最早的科技载体——国际科技园的最早掌舵人。成立于2000年的国际科技园,在2008年的严冬中展现出一片傲人的春意:全年引进新项目92个,园内企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其中软件离岸外包实现产值1.6亿美元。
建载体容易,招商难。招商是“龙头”,也是园区的强项。然而,原有的招商人员和招商“兵法”大多惯于工业项目招商的特点,面对科技项目招商,有些力不从心。痛定思痛后,2006年6月,园区在全国最早成立了“科技招商中心”,专门针对招商目标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特点,招募培训了一支以“海归”为主的专业的科技招商工作者队伍。科技招商中心的建立,加速了园区科技项目的引进。目前,园区科技项目引进数已连续三年保持在每年500个以上,总数已超过外资项目。
巧借风投“发动机”——借鉴的智慧
2008年10月,正是经济寒意渐浓之时。长三角区域创业风险投资峰会上,苏州创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林向红却表示,从苏州创投的投资理念和政府支持创投的角度来看,创投市场不是冬天,而且已经看到春天。一语既出,赢来创投界一片掌声。从风险投资界的“小弟弟”到今天一言一行都受到国内外风投界的高度关注,林向红和他的团队走过了一条从“学着做”到“合着做”到“独立做”再到“领头做”的短暂而又漫长的借鉴之路。
苏州创投集团的前身是中新创投公司。据集团副总费建江回忆,园区很早就意识到外向型经济必定要面临转型。因此于2001年11月28日创办中新创投,希望通过中新创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引导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集聚,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保证园区的平稳发展。园区此举也是借鉴了硅谷发展的经验。硅谷拥有上千家风险投资公司和200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通过风险投资“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蓬勃和兴旺。
借鉴是园区的经验,也是园区的智慧。林向红和费建江作为园区第一批创投人,专门到新加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风险投资培训。如今的园区,已拥有一支国内种类最齐全、风险投资最活跃的资金支持体系。以苏州创业投资集团为代表的60余家风险投资及担保机构聚集于此,管理和募集资金规模超过160亿元,投资于种子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各类企业。园区还成立了每年1亿元的“风险创投跟进投资与风险补贴基金”,在创投机构对园区创业项目实施风险投资后,提供配套股权投资,分担创投机构的风险,并在项目成功后退出,让利于企业和创投机构。
而风险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发挥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创投集团投资项目中有8个入选2007年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累计获得科技经费支持9600万元;11人入选2007年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团投资的2家企业即常铝股份(002160)和云海金属(002182)已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2008年有3家企业上报证监会审核,其中1家已于去年8月通过发审委审核,有10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后来照样可居上——创新的智慧
2008年9月,国家商务部宣布,在对全国3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评估中,“人才培训考核指标”一项,苏州工业园区已由2007年的第六位快速上升到第一位。
依靠努力和创新实现后来居上,这在园区不是第一次。面对科技事业起步不算早,又缺乏北京、上海等地高校集聚的人才优势,园区人就在软环境——政府服务上动脑筋,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省市和国内首创的政策和举措。
一方面,园区政府深入企业和高校,广泛调研,出台了一系列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的科技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园区围绕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动漫与游戏、纳米技术、下一代通信等重点发展产业,投资超过5亿元,重点打造60多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开放实验室。
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就是园区人的一大创举。 2007年,经过充分调研和周密部署,园区启动了第一届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对于列入工程的项目提供从创业孵化到成熟上市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2007年,首届15个领军人才项目已获园区及上级配套资金1.2亿元。 2008年第二届科技领军人才的19个领军人才项目和16个孵化项目已获2亿元资助,值得欣喜的是第二届领军人才项目比第一届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提高。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抓手,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高层次科技项目涌向园区,随项目而来的一大批“海归”“博士”乃至“院士”人才走进园区,了解这片充满激情与能量的土地。借助“领军人才”的品牌效应,园区在科技界的“圈子里”形成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效应,成为了高科技人才心目中的首选地。
据现任科技局长张东驰介绍,尽管园区的科技服务已经是“有口皆碑”,得到了区内企业与人才的一致赞扬,科技部门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仍在不断研究如何推陈出新,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提供更为精细化、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今年1月9日,园区科技部门创新地成立园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协作共享网,将区内60多家平台和实验室整合上网,使科技企业与人才只消点点鼠标,就可享受各类平台与实验室的服务功能。最近,科技部门又准备借鉴“一站式服务中心”的经验,酝酿成立“科技一站式服务中心”,将各类政策与手续全面整合打包,方便科技人才与企业“一站”解决所有问题。
百度词条:二次创业,就是企业在取得高速增长之后,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进行的内部变革过程。其实质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