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立到取得飞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短短十五年间的巨变,不但是改革开放 “试验田”收获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基层的实践,其本身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十五年来,园区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快步赶超国内外先行开发区,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昔日的洼地农田变成了先进产业集聚、生态和谐的现代化新城,综合实力跃居国家级开发区三甲行列。在有目共睹的成绩背后,始终有一股强大力量的支撑,这股力量就来自园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双翼”齐挥,在全区思想、观念、意识上掀起的创新创优“漩涡”动力。
外向型经济发达、外资企业密集、民资民企壮大的园区,在新时期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际也面临了各种新情况,背负着繁重的任务。但在广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园区“一翼”挥动先进性教育,从思想上廓清障碍、实践科学发展观;“一翼”挥动文明素质提升,从精神面貌上更新涤旧、塑造文明新城形象,不但开创了党建工作新局面,也顺利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重点工程的深入开展。
精神文明建设
让农村展露现代化笑容
人有三宝“精”、“气”、“神”,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是不断超越、敢闯敢干、勇于负责的勇气和智慧。一座城市同样也有“精”、“气”、“神”。没有这三宝,城市就会灰暗破旧、士气低迷、秩序散乱、世风沉沦,毫无魅力可言;有了“精”、“气”、“神”的城市,就会神清气爽、朝气蓬勃、秩序井然、昂扬向上,散发出无穷魅力。城市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修炼“精”、“气”、“神”。
老苏州都记得,十五年前居住在城东郊区的农民,每天卷着裤腿,赤脚在田间劳作;农妇在河边或扶着马桶,或摊开脏衣就地涮洗;不同年级的小孩在墙壁斑驳的同一间教室上课;老人生病就到村头卫生所看看抓点药;空下来,七姑八姨、左邻右舍搬出长凳坐在自家门口闲扯……十五年后,城东的旧日农村景象已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吃,包罗各国风情美味;穿,旗舰型商场一网打尽,足以让人挑花眼睛;住,高楼林立、小区众多,90%农村居民迁入现代化小区,成为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型市民;用,邻里中心、各色超市出售货品一应俱全;行,道路宽敞,公车便利;游,特色公园、壮观水景、无敌天幕,任凭挑选。这是苏州工业园区如今的“精”、“气”、“神”:不仅仅是个工业的“园”,更是座舒服居住、滋润生活的“城”。
早在1994年开发建设之初,园区人就按照“既要出物质文明成果,又要出精神文明成果”的总要求,确立了园区发展的双定位:不仅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而且要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新城区。围绕这一当年的远景目标,园区摒弃了通常开发区单一发展工业的传统模式,充分借鉴国际先进规划理念,在中新合作区规划出1/3工业区面积的同时,超前合理配套规划了1/3的居住区、商业区面积,确保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同推进。
跨入转型发展新阶段的园区,更是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加以重视,先后编制了《苏州工业园区2006-20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制定了《苏州工业园区提高公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共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着力推出一系列实事工程,不断加大城市功能设施的投入力度,相继建成一批基础教育设施、文化体育设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如今,在园区,新建的新加坡国际学校等9所学校和幼儿园已成为苏州优质教育资源的形象代表,乡镇学校校容校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鸡湖畔最突出的地标建筑——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是迄今为止苏州市级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场馆,成为全市最重要的科普基地、大众演艺影视中心和文化旅游景点;借鉴新加坡社区建设的邻里中心,以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把商业功能与公益性设施有机结合,成为提供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
城市的“精”、“气”、“神”到最后一定会在人的身上加以体现。各种文化交融互通,“老”、“新”、“洋”苏州和谐共处,就是其中一大表现。 3000多家外资企业、2万多名高级技术人才、1500多名海外归国人员、1万多名境外人士汇聚一起,安居乐业,园区充分彰显出现代新城国际化、多元化的特色。近几年来,园区坚持举办大型元宵迎春灯节、中秋晚会、广场文化节、大闸蟹文化节、圣诞迎新晚会,并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外企业体育交流赛和全区运动会;园区成立苏州市第一家有外籍人士参加的中外企业合唱团,成立境外女士联谊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园区湖西社区推广“邻里互助行动”,吸引来超过7000户居民签订“邻里互助公约”,5000多户填写“邻里互助卡”,还有500多位境外居民签名加入,营造出“关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的社区氛围,被评为苏州市第15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新事;园区深入推进数字电影“四进工程”,每年在全区放映700多场露天电影,胜浦镇金苑社区是全国第一个数字电影文化社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园区又以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建设、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生活、创新创优的文明创建探索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好评,目前,创建文明示范城区又纳入了园区人的视野中。
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苏州工业园区正是秉承了虚实结合、虚功实做的指导思想,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越驶越顺畅,越驶越迅速。
非公党建
与开发建设齐头并进
说起园区党建,就不能不强调全区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企业越来越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充满活力和极具潜力的重要力量。园区作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推动民营经济的主阵地,非公经济高度发达,多年来都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开发建设十五年来,园区先后成立了外商投资企业党委、私营个体经济联合党委,制定下发了《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加强私营个体经济党建工作的意见》,并且明确专人,拨出专门经费,全面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扩大非公经济领域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基本实现了“职工人数在50名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有党员,职工人数在100名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有党组织”的目标。从零起步的园区非公党建工作,如今已能与全区的开发建设齐头并进、迭出亮点:截至08年12月底,非公企业中已有超过9400名党员,已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563家、非公党建工作继续保持了全覆盖,园区基层党组织在机关、农村、外企、民企实现了100%覆盖率、100%流动党员管理、100%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
这是一个充满新意、富于创造的实践过程。“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和传统的公有制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园区组织人事局王松山处长介绍,“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抓好了‘亲商’和‘双赢’两个词。 ”“亲商”意识和“双赢”理念是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经验。非公企业党组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致力于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持诚信、树立形象,当好企业的方向盘,致力于协调好企业主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当好企业凝聚人心的粘合剂。党员们则努力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帮助企业完成生产中的急、难、险、重任务,很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园区,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促进者、文化建设和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劳资关系的协调者。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园区在非公企业中千方百计组建党组织,不断扩大着党的工作覆盖面,一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在非公经济领域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向企业管理层做好宣传工作,争取企业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在建立非公经济领域党组织的过程中,园区上级党组织积极与企业管理者沟通,党委主动上门宣传,从上到下的重视,使得党组织的建立、党员活动的开展等在企业都能较易与管理层达成共识。外企党委和个私企业党委成立后,对有党员的企业逐一进行调查走访,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大小、党员数量多少选定重点,实施分类指导: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加大组建力度,适时建立独立党支部;对不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的,采取建立联合党支部的办法,确保每个党员都不脱离组织。重视对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的选拔和培养也是园区非公党建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把有经验、能力强、素质好并且热心党务工作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推到支部书记的位置上,便于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探索适合企业特点的党建工作新方法,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党组织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核心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