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7年,初创不久的苏州工业园区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在中新合作70平方公里的区域实行了独具特色的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制度。
像这样的借鉴与创新在园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史上屡见不鲜。建区后,园区就借鉴新加坡政府的公共管理经验,成立了由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员工三方代表组成的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理事会和苏州工业园区工资指导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区内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相关问题。也正因此独特体制的保障,园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一直坚持探索着制度创新、真正有利于全局发展、有利于民生和谐的改革之路。
制度创新,灵活应对
——公积金制度成社会“稳定器”
岁末年初,来自江西的小伙张勇高高兴兴把自己的小窝从斜塘的出租房搬到了园区新推出的酒店式公寓优租房“菁华铭地”。小张去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国际科技园的一家动漫企业做设计,搬家后上班一下近了很多,“早上能睡睡懒觉了!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每月400元的房租可以全部用小张的公积金帐户直接支付,不用小张自己再另外付现金。对像小张这样工作不久、尚无力购房的年轻人来说,优租房的这一特点可谓是“雪中送炭”。也因此园区的优租房一推出就受到了大批外地来苏新毕业大学生的欢迎,争抢一空。
而这种用公积金帐户直接支付房租的制度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属首创。通过制度创新灵活应对实际,这是园区公积金制度的一大优点和特点。自全球经融危机发生以来,部分园区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了影响,出现了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甚至停产,部分员工放假等现象。面对时势,园区再次借鉴新加坡相关经验,出台了《关于调整园区公积金有关规定的通知》,采取非常时期适当降低公积金缴费比例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园区公积金费率中的企业缴费比例部分将下降2个百分点,调整时间暂定为2009年一年。调整后,一年就为园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约2.3亿元。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积金缴费比例的下调是在统筹基金中消化的,因此员工个人账户的入账比例没有任何变化。这样的政策调整在园区的历史上并非首次,早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园区就借鉴新加坡经验出台过类似的公积金临时调整政策。
园区的公积金制度是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重要的成功果实。其以个人账户为主、一定的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基金积累模式上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一样,采用预筹积累制,分为A、B、C三类综合保障计划,缴费比例分别为44.2%、36.2%和28.2%,以应对不同人力资源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需求。
创新政策,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努力在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同时保障职工利益,这就是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双赢思路和方案。从1997年4月1日推行以来,从最初的17家公积金单位,1640名公积金会员逐渐发展壮大,参保单位及会员数量每年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12月底,累计参加公积金单位8122家,会员总数超过44万名。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等各项业务全面推开,各项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全面落实。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制度使广大会员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医有所靠、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园区农民,享受社保
——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老林今年59岁,是园区胜浦镇的一名普通农民。最近的老林可说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原来,从今年1月1日起,园区全面实施《苏州工业园区关于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意见》,就业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将被纳入园区公积金制度,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积金养老保障。老林是2004年被征地的,按照《意见》的规定,老林补缴15年,个人只须承担16934元,园区财政将为他补贴43545元。再过两个月,等老林到了60周岁,就可以每月领取最低560元的公积金养老金。
由于涉及到9万多农民的登记和政策解释,《意见》在实施上是一件复杂而浩大的“工程”。为此,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紧急编制和印刷了《政策简介》、《居民告知书》等宣传材料,通过各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发放到每位被征地农民手中。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组织了不同规模的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韩江局长介绍,近年来,园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城乡社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社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中的保养人员每月可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每人每年交纳30元保费,便可享受最高20万元的大病住院医疗保险。
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园区政府又狠下决心,财政补贴26亿元,出台实施《苏州工业园区关于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意见》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对此,韩江局长表示,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他们的知识水平、就业技能相对来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通过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多种措施和途径,逐步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使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保”,实现被征地农民安居乐业,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整个园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帮扶就业,温暖人心
——一对一送上贴心“小棉袄”
家住东亭家园的冯玲家是低保户,丈夫有病,儿子还在读书,家庭真的很困难。了解到冯玲家的困难后,东亭社区的劳动保障协理员赵琴芳主动多主联系,为她多次推荐工作,还帮冯玲辅导求职面试的要点。最后,冯玲终于顺利被中石化壳牌(江苏)石油销售有限公司聘为加油工。赵琴芳2005年工作以来,已为失业人员推荐岗位千百次,推荐上岗百余人,温暖了百姓心。
在园区,每一位失业(失地)人员都有劳动保障部门特别制定的一套就业促进计划。通过赵琴芳这样的社区协理员,园区对所辖社区人员就失业情况进行地毯式走访,建立了全面且及时更新的数据库。
像赵琴芳这样的贴心“小棉袄”活跃在园区的各个社区中,为帮助广大百姓通过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苏州工业园区41个社区已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配备专职协管员,并实现持证上岗率达100%。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使得就业管理的服务有效延伸至社区,通过变被动为主动上门服务,并将服务对象从城镇居民扩展到全区所有居民,真正实现“充分就业”,让广大群众受益匪浅。
园区开发建设近15年来,三个镇的农民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的3025元提高到2008年的15202元,增长了4.03倍。这首先得益于农民就业渠道通畅,园区一方面无偿培训农民,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多方争取、积极推荐就业,先后有8万多适龄动迁农民到各类企业、单位就业,征地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其次,逐步完善保障,同时鼓励更多有特长的农村居民自主创业、联合创业,目前本地私营企业主超过万名,所有农户加入到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超过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