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地区生产总值11.3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93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823亿元,进出口总额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5元;
到2008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全口径财政收入201.6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3.8万元,农村居民年纯收入超1.5万元,综合发展指数已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十五年来,园区财政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4.5%。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和谐共进;也正是凭借多年累积的雄厚经济实力,面对当前这场尚未见底的全球金融危机,园区得以经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在低迷中迎接机遇。
财政:新城建设的动力马达
从洼地农田变身魅力“洋”苏州,十五年平地起新城的传奇背后,是园区财政强大的实力支持。无论是对全区重点实事工程提供资金保障,对园区的调优转型创造良好经济环境,还是对区内的民生和谐做出重要贡献,园区财政可谓新城建设功能强大的动力马达,为开“城”辟“园”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从开发建设之初“九通一平”等各项基础设施的顺利完成,到近年来沙湖公园、独墅湖隧道、青少年活动中心、优租房、地下空间开发等重点实事工程项目的建设建成,园区财政不断推动着新城功能的开发,有效改善并优化了区域投资环境。以2008年为例,园区财政用于开发建设的支出达到了36.5亿元,同比增长21.9%。配合新时期“生态优化行动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同年园区财政投入环保的资金为1.24亿元,不但积极落实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还设立了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建筑、鼓励节能降耗等引导基金,为创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做出了贡献。
伴随收入的快速增长,园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大,用于地方建设的一般预算支出在过去的14年间增长了280倍,在基本完成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如今的重心落在了科技、服务业、生态环保等转型重点上。 2008年,园区财政用于科技、服务业、金融、人才发展等各类企业专项扶持的资金为16.9亿元,占到预算支出比重的21%;与此相对应的是,同年,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0.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60.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5%,同比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全区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得到了有力地推动。
十五年来,园区财政保障公共服务人力不断提升,财政保障民生力度不断加大。自1994年以来,园区财政历年累计用于社会保障投入的经费为12.5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投入2.6亿元。 2007、2008年度,园区大幅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城乡社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建立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严格各项社保基金管理,落实免费婚检、老年人免费搭乘公交、老年免费体检、白内障患者复明等新政策,确保了当前园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社会和谐度持续提升。
国税:破解国际性税收管理难题
1995年初,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税务局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成立,由苏州市局代管;2003年,园区国税从市局分设出来,成为全省第十四个省辖市级国家税务局,被列入部委办局序列管理。
成立之初,园区国税的收入总量为3148万元;2008年,数字上涨到了133亿元。 14年,园区国税的收入总量攀升了422倍,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贡献总量达到了146亿元,在外向型经济集聚的园区,针对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集中的特殊税源结构,园区国税所面对的,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性的税收征管难题。然而通过打造“国际化、科学化、服务化先行部门”、构建“合作性遵从”机制等有益尝试,园区国税最终还是成功破解了这道“难题”。
2007年12月20日,园区国税与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举行预约定价签字仪式。作为中韩两国税务局首例双边预约定价安排框架下签署的江苏省首例双边预约定价安排,这份协议显然是构建新型税企协作机制的一次成功尝试,不但表现出韩国三星公司着眼长远,对江苏、对园区的饱满信心,也体现了税务部门借鉴国际惯例,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稳定良好税收环境的不懈努力。
除此之外,园区国税还创新地运用以跨国企业日常税源监控为主体、特定事项管理和国际税收专门事务管理相结合的跨国大企业“一体两翼”模式,通过调整岗位设置,明确跨国大企业“A+B1或B2”岗税源监控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实现了特殊事项的专业管理,并提高了跨国大企业管理效率。通过深化跨国企业的特征“画像”,强化对其生产经营、税源流动的认识,园区国税提高了对跨国企业的税源监控能力,完善了关联交易补充申报,开发了关联交易分析软件,初步形成园区关联交易信息库,为开展评估约谈、反避税调查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园区始终享受着国家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向区内企业宣传这些政策,特别是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企业的扶持和促进作用、降低税收负担,关心企业发展需求、加大亲商服务力度,这些年来,园区国税一直努力为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尤其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当前,园区国税更是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抵抗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转“危”为“机”。
地税:打造“纳税人之家”
翻开园区地税收入统计年报,一串串闪光数字昭示了七年来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2002年,组织入库的地方税收8.73亿元;2003年,14.61亿元;2004年,23.93亿元;2005年,30.58亿元;2006年,37.62亿元;2007年,55.73亿元;2008年,62.77亿元,年均增长持续稳定,发展速度在周边地区名列前茅。这一个个数字的奇迹不断被刷新,记录下园区生动鲜活、亮点纷呈的成长点滴,也见证了区内企业日益壮大、规范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要问眼下的“和谐税企”是怎样炼成的,园区地税人的答案,都写在了“亲民亲商”的纳税服务理念和实践里,写在了创建服务型、学习型、法制型“三型税务”,以及打造“纳税人之家”的不懈努力中。
十多年来,园区地税针对区域特点,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构建起四大管理体系,包括“源泉控制、过程管理”的税源控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稽查管理体系、“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的纳税服务体系,和“以人为本”的队伍管理体系。而这些管理体系在实施应用的过程中也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个人所得税收入历年来都占到园区地方税收的20%左右。多年来,园区地税在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上进行了不断地总结和探索:1998年,进行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征管单项软件的开发应用;2003年1月,开发应用与省局征管信息系统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管理软件;2005年,在大力发展web网申报的基础上,完善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软件,实现了园区范围内的全员建档、个人所得税申报数据的全面采集、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并突破了大批量数据的采集瓶颈。
园区地税自行开发应用的税务稽查管理软件,以标准化稽查工作底稿为基础、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既可和省局征管信息系统之间有效快捷衔接,又可到企业检查时实时取数,更可使各管理层利用网络及时掌握各案件的具体检查情况,自2005年7月正式运行以来,实现了户外检查(实施)环节的智能化,弥补了人工查账的不足,提高了税务稽查的效能,已被省局统一推广使用。
税收环境是投资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执法与服务是影响和制约税收环境好坏的关键性因素,园区地税人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自成立以来,“亲商”,始终贯穿在地税人自觉行动、快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008年11月,园区地税纳税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按照“纳税人找税务局到纳税服务中心即可”的思路,一切从方便纳税人角度出发,在纳税服务职能配置以及工作流程设计中着力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精简审批资料,简化工作流程,通过合理的流程再造,打造出全新的、为纳税人服务的“纳税人之家”。
主动性的税政服务,也是园区地税历年来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重要体现。配合园区“四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展,园区地税帮助政府争取政策,打造高新技术集聚地;稳妥做好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残疾人员个人所得税减免等工作,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减免税管理,积极组织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服务外包优惠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