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古城郊区一片洼地农田,慢速缓行的工业发展,低起点的三产服务业,零数字的开工投产外企、进出口总额和房地产,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打下了开发建设的第一根桩;
2009年,古城东部一座花园新城,稳健前行的工业发展,日渐繁荣的三产服务业,124个开工投产的世界500强项目、624亿美元年进出口规模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房地产楼盘,苏州工业园区即将迎来成立十五周年的喜庆时刻。
早在开发建设十周年的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就以 “一天创造1个亿的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0万美元”的实力,证明了自己无愧于“国内开发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的评价;2008年,“十四岁”的园区实现GDP1001.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08亿元,分别比开发之初增长了近100倍和300余倍,人均GDP接近德国平均水平。如今,园区更以“转型”、“优化”、“创新”、“提升”为关键词,全力打造“科技、生态、物流和服务外包四个示范区”,其坚持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带出了一系列的亮点、重点数据,成为千亿元GDP背后的强大支撑。
高新集群立产业之基上亿美元项目已达100家
苏州工业园区,历来以欧美企业集聚、500强项目众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显著,在全国开发区中名列前茅。这些也成为海内外投资者“扎堆”SIP的主导理由。即使在号称“金融海啸”狂扫全球的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经济下行风险,苏州工业园区仍保持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5%的增长,进出口总额、出口10%和9%的增长;新增注册外资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
经济外向度较高的苏州工业园区在金融危机中虽受影响却依然充满自信,贴心服务、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帮助区内企业共渡难关。究其原因,为何园区逆境中仍有发展,危机下还能彰显实力?这样的信心和勇气,与一直以来园区坚持全球定位,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择商选资”战略,注重引进质量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的项目有着很大关系。截至目前,区内包括三星、日立、和舰等投资上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00家,各类研发机构131家,金融及商务机构100余家,园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注册内资1345亿元。
园区倡导的“择商选资”理念,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作为招商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引进位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配套项目进驻。以集成电路产业为龙头的光电、航空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今已成为园区的优势产业,集成电路形成了从IC设计、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产值占到全国IC产值的17.3%;光电显示产业聚集了数百家原材料供应商,形成了由原材料、液晶面板到最终产品的完整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以金龙客车为代表的大型客车、汽车零部件产能位居全国前列,园区已初步在集成电路、TFT-LCD、光电、软件、动漫、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等领域形成具有强劲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领变化之先科技三产新增比重超50%
15年来,园区经济发展以晚于其他国家级开发区近10年的时间差距,创造了目前据全国开发区综合实力第二的发展奇迹。其缘由何在,自加压力、永不满足是推动,快人一步,先人一筹是关键。自2005年起实施的“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行动计划就是园区进入21世纪的大手笔,颇为典型。曾是制造业高地的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注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美丽转身”。 2009年又园区又提出“生态优化行动计划”。至此,四大行动计划将成为领跑园区前行的“四驾马车”。
近年来,根据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产业转移新变化,苏州工业园区更加注重招商资源向科技项目、服务业项目、税收型项目转移,加快了从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和招才引智的转变。 2008年是园区实施转型升级计划以来的亮点之年。这一年,园区成功引进了全球最大的信息管理软件及服务供应商甲骨文、全美最大的综合服务供应商WESCO、日本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大宇宙信息、日本最大的生物研发外包EPS等一批知名外包项目,另在禾发科技、旺宏大陆总部、史赛克医药、庞巴迪运输设备等一批优质项目上取得了突破,全年科技和三产项目占新增外资项目的比重超过了50%,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8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305.8亿元、离岸外包产值3.2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了0.8个和2.1个百分点。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园区始终保持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勇气和魄力,无论是成立全国第一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第一家综合保税区,还是争取第一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第一块服务外包税收政策试点区域,园区的“先行先试”不仅为区内企业赢得了发展先机,也为各项新政的全国推广提供了范例支持。1997年,园区成立唯亭海关监管点,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的三家直通式陆路口岸之一;2000年,园区获批成立出口加工区,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的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2002年,园区创新并获批开通全国首个“SZV”空陆联程快速通关模式;2004年,园区进行全国首家“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试点;2007年,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在园区正式封关运作;2008年,“区港联动”正式启动,园区-太仓港的绿色通道被打通。2008年一年,园区外贸创下了历史新纪录,进出口总额超过620亿美元,海关税收入库达61.2亿元,同比增长22%。
体制的创新是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力,而新政策的试行又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不做歪嘴和尚,念好试点政策这门经”是园区人对国家部委众多期望“轻描淡写”的解释,其实这里却包含了创业者厚重的思考与探索。在国家四部委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税收试点政策出台后,园区的服务外包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建设了360万平方米的功能载体,搭建了包括软件评测中心在内的专业平台,出台了《关于促进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暂行细则,设立了每年1亿元的服务外包引导资金,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外包项目。2008年,园区新增服务外包企业超过300家,累计总数超过600家,全年服务外包产值107亿元,其中离岸外包产值3.2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50%。
和谐安居让各方共享农民人均纯收入涨5倍
15年前,苏州城东郊区,辖1乡4镇16万农民,当地人以种植茭白、水芹、藕等水生蔬菜为生,年收入不过3000元;15年后,已建设成为东部新城的苏州工业园区,辖区内农村居民在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不断深化、富民惠民工程深入推进的基础上,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全区在岗职工2008年的平均工资也比07年增长了13.9%;2008年,各镇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势头,动迁小区燃气入户改造全面完成,城乡社保实现并轨,失地就业段农民全部纳入公积金制度保障范围,医保标准率先提高到380元/人,居民全部实现划卡就医;全区三分之一以上的村(社区)年收入超2000万元。
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需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和谐生活,充分享受到了园区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园区“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始终贯穿在15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园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已取得突出成效。目前,园区经济总量超过全国2/3以上的地级市,单位COD、 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显著,相继建成了环金鸡湖八大景观工程、 10个生态公园和主干路网绿色走廊,累计建成绿地面积33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形成了“一环、三湖、四园、六带、十二苑”的生态园林布局框架,区域整体环境建成了ISO14000国家示范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6.8,高于江苏省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目标值1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