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园区走向世界的画家(上)

时间:2009-05-11 13:51   来源:苏州日报
  江野,原名赵坤泉,1962年10月生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现为中国社科院宗教艺术研究发展中心大阿罗汉书画院副院长,北大资源美术学院教授。他与我同岁,且同饮一湖水(阳澄湖)长大,是数十年来的书朋画友,我俩的关系至亲至密。

  初识江野,那时他名中无野字,还是一个胸挂60元一台的虎丘牌相机和肩背一个写生画夹的“野”小子,是父母眼中既乖又野,常不回家的“野”小子,他经常来我所在的学校。江野出生在一个儿女众多的家庭,他排行老四,父母靠种田为生。从小他就想为父母减轻负担而心生“野”念。那是改革开放前,他靠借来的60元钱买了台虎丘牌相机,一边读书一边走乡串村为人拍照画像,赚几毛钱贴补家用,还自己负担读书和学画费用。当时在乡亲邻里眼中真是一个乖小子,也是一个“野”小子。

  野归野,乖归乖,这毕竟对他来说都是闲话。最后他真是野出了名堂,考上了梦寐以求的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成了村里第一个走出农田的大学生。因此,他至今颇受众乡亲的羡慕和尊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慢慢地在家乡人眼前出了个“江野”,也慢慢地在家乡人记忆中淡化了“赵坤泉”这个名字。如今80后的家乡人只知道江野,不知道赵坤泉何许人也,而80前的众乡亲呢,只晓得赵坤泉,不知道江野便是赵坤泉也。

  江野骨子里确实有股野气。在与他的交往中了解到,他1985年从学校雕塑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属大集体企业,就在大名鼎鼎的吴县刺绣总厂担任设计,那时这种工作是众人羡慕、无忧无愁的岗位。但他就是不安分,不想把自己的一股野劲放在无忧无愁的环境中耗,不然他不会放弃那计划经济时代的优厚待遇,自寻烦恼,自找门路,自讨苦吃的。两年后,他孤身一人请辞闯进了黑乎乎的墨海大潮里,走上了职业画家之路。

  江野第一次向我发出观展邀请,正好是他离开学校后的第三年,那年他在苏州群艺馆举办第一次个人水墨画展。古语云:一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自此,江野的画作和画展一发而不可收。 1990年的端午节在苏州博物馆举办“江野钟馗百图展”,1992年走出国门,应日本佐原市市长铃木全一先生邀请,赴日本举办中日建交二十周年书画交流展。正当中国、新加坡在我们家乡成立苏州工业园区之时,江野于1995年6月应邀赴台湾举办“江野水墨画展”,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亲临画展并题词,国立艺术馆馆长张俊杰先生、中国艺术协会会长于百龄先生等亦同时莅临画展并与之合影留念,当即引起了轰动。台湾新桃源电视公司电视艺廊特别制作播放长达1个小时的水墨画家江野的专访。同年10月应台湾国父纪念馆之邀再次赴台举办“江野中国画展”并有台湾翰林苑美术中心出版《江野水墨画集》。 2002年应邀赴德国汉堡文化中心参加中国文化月活动。四度走出国门的画展,给江野增添了不少迷人的色彩,从此一个浓眉大眼,圆头大脸,长发披肩的江野更给人一种看不够、摸不透的感觉。
编辑:李典典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