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马明龙介绍园区科技发展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7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2006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2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87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的38%。2006年,园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38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3%,占全国的比重约为3%;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销售14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16%,成为国内紧次于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拥有金龙、东风、博世、德科等知名厂商在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4家,销售收入占苏州地区55%;聚集了苏州地区60%的软件企业,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30余家,江苏省9家列入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的企业中园区占了7家,2006年全区实现软件销售收入50亿元(含嵌入式),其中软件外包8000万美元,占全市的90%。
按照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方针,根据省市关于建设“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立足开发区自身实际情况,园区规划在未来五年内重点在四个方面推进 “科技跨越计划”:
1、科技创新投入大跨越。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来抓,注重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与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确保地方财政的投入增幅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力争“十一五”期间政府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科技三项费用增长达到50%,期末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左右,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累计超过200亿元,政府科技投入超过100亿元。
2、科技创新主体大跨越。强化科技招商的龙头地位,促进开发开放优势与科技创新优势的转化互动,在现有6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争创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新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引导相关企业向基地集中、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培育“江苏软件第一园”、“中国创投第一品牌”等一批科技发展亮点。力争期末研发机构总数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家。
3、科技创新人才大跨越。注重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创新型科研队伍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中介机构引进,力争5年内再引进50家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与中高端人才中介机构,总量突破100家;依托独墅湖高教区、职业技术学院和工业技术学校等人才培养主阵地,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力争期末中新合作区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超过20人,博士、硕士和留学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20%左右,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超过70%,将园区打造成为创新型人才高地。
4、科技创新成果大跨越。瞄准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构建中外、院地、校地科技合作平台,重点加快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开工筹建步伐,确保2007年底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加快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延伸拓展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测试等现有平台功能,加快筹组生物纳米、动漫影视服务平台;本着“非禁即入”、“减税减负”、“重奖重扶”等原则,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强化企业上市、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功能,力争期末科技型企业上市达20家左右,累计专利授权和商标注册授权均超过50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