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平台增后劲 淮安成为台资新高地

时间:2009-03-11 09:39   来源:江苏与台湾

  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让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17岁的淮安经济开发区从零开始,经历了无数荣耀瞬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成绩属于昨天,希冀开辟征程。当台资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愈加清晰、当淮安逐渐成为台商新一轮投资的集聚地、当淮安人正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时候,淮安经济开发区果断决策:打造台资聚集高地、IT产业领地,用行动实践新的奇迹——"南有昆山、北有淮安"。

   
  万事俱备,东方风来扬帆行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成为台商投资的热土。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台资逐步自南向北特别是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继东莞、昆山之后,苏北淮安逐渐成为台商新一轮投资的集聚地。在这一轮的台资产业转移中,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淮安经济开发区得以扬起风帆,在招引台资上一显身手。

  
  所谓"天时",一是台资北上、顺势而为的机遇;二是淮安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机遇难得。目前,淮安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经济充满活力、城市特色彰显、生活品质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为淮安经济开发区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淮安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正在改造提升机械、纺织、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盐化工新材料、IT和特钢三大千亿元产业,引进培育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工业体系。淮安经济开发区去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进入了项目加速集聚期和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配套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创业创新能力都在加速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为来淮投资的台商提供了最佳的进入时机。

 
  所谓"地利",就是淮安处于全国承南启北的地理位置,是苏北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适合于资源产品大进大出,能较快地向全国辐射延伸。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80公里,已成为苏北高速公路交通枢纽。铁路方面,新长铁路纵贯全境,直达北京、青岛、哈尔滨、成都等大中城市。水路方面,京杭大运河等多条流域性航道穿境而过,沿运河的港口年吞吐量达1300万吨,水路直达上海港、南京港、镇江港、连云港港。随着淮安民用机场的开工建设,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不断拓展,以及盐河航道"五改三"升级改造,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地利"优势更加凸显。 

 
  所谓"人和",主要是淮安持续不断地狠抓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牢固树立"百姓是天、客商为重、企业至上"的公共服务理念,创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努力打造投资综合成本的洼地、服务的高地和创业者的福地。  


  急流勇进,六大平台增后劲


  "舞台有多大,话语权有多大。"这是台湾大学著名学者吕洪德教授的话,说的是吸引外来客商投资兴业,关键看一个地方搭建的平台如何。

  
  淮安经济开发区已经呈现出台资聚集的良好态势,但为了能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淮安经济开发区丝毫没有满足现状,重点打造了六大平台,为更好地打造台资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搭建基础设施平台。筑好巢方能引来凤。开发区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始终不渝地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投融资渠道,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九通一平"。"十一五"以来,完成城建投入累计5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基本完成了开发区及高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搭建功能配套平台。淮安经济开发区规划为"一城、两点、三区"。一城即原先开发的22平方公里建成区,现在主要实施"退二进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两点即新港和范集两个新老盐化工集中点,重点是依托岩盐资源,发展盐化工产业;三区即高教园区、徐杨片区和南马厂片区。高教园区2007年划入开发区后,开发区投入3.2亿元开工建设了4条道路,成功引进西安外国语大学合作兴办淮安学院。南马厂片区是跨京沪高速即将开发的新片区,重点发展沿京沪高速电子信息产业带。目前,区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功能配套日益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区内建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盐化工集中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物流园、海关通关点等功能区。 


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淮安经济开发区在着力构筑硬平台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着力营造舒心的投资环境。建立健全了项目引进审批"一站式"、项目建设"一条龙"和企业投产"保姆式"三个服务体系。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营造安心的投资环境。淮安连续六年被评为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开发区法庭被评为全省"最佳法庭",开发区公安分局被评为全省公安系统先进集体。三是打造宜居环境,着力营造称心的生活环境。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现代文明城市,素有"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之美称,非常宜居。近几年,淮安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金融、居住、商务、文体、休闲、娱乐、餐饮和购物场所一应俱全。  


  四是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为打造台资聚集高地,IT产业领地,淮安经济开发区多策并举,扩大交流,增进了解、增强合作。一是坚持走出去,多次到东莞、苏州、昆山等台资密集区开展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举办各类投资环境说明会40余场,宣传推介淮安的投资环境,对台招商的政策。二是多次请进来,积极邀请台湾工业总会及已在东莞、昆山投资的台商1000余名来淮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淮安的交通区位优势、历史人文优势、产业配套优势、投资成本低廉优势。三是重情感、抓人脉,以情引商、以商招商,重点突破在昆山投资的台商,让他们了解淮安、情醉淮安、投资淮安。四是办论坛、造大势,高层推动、平等交流、扩大成果。淮安经济开发区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台商淮安论坛,论坛影响越来越大。

  
  五是搭建产业集聚平台。台商投资有集团性特点,被形象地称之为"抱团投资",来一个带动一群,比较集中在一些地域。台商"抱团投资"与建立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近年来,淮安工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一批较大规模的企业,有能力为台商投资进行配套,有条件发展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  


  六是搭建成本优势平台。到淮安经济开发区投资,在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电价、水价以及各种费用相对较低。在人才用工方面,淮安现有6所高校、19所中专学校、18所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1万余人,年培养各类专业人才4万多人,可提供充足的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力资源。淮安的劳动力成本仅为苏南的70-80%。在水电气方面,全市发电总量176万千瓦,电力充裕。区内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饮用水达标率为100%,市区6处热源点每小时供应900吨蒸气。这些都为外来客商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平台、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完全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各类要素资源。在优惠政策方面,台商来淮投资办企业,除享受国家和省里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在税收、购买土地、地方规费收取、地方政府配套奖励、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等方面,还享受市里的特殊优惠政策,重大项目"一事一议"。例如,对重大工业项目给予补贴和奖励;投资工农业生产项目享受土地出让金或租赁费减免优惠政策;新投资的工业生产项目涉及地方性规费(含基金)一律实行"零收费";投资经营期10年以上的加工生产项目,从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等等。 

 
  步步为营,乘势而为战鼓催


  淮安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正以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开发区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吸引着台商的眼球,增强着台商投资的信心。 

 
  17年来,淮安经济开发区吸引了日韩、港台、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区内投资兴业,累计入区外资企业200多家。在世界500强招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2006年成功引进了台湾鸿海集团总投资不低于20亿美元的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项目。目前二期工程三家企业各增资近1亿美元,建筑面积达90万平方米厂房已经竣工投产。继成功引进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项目之后,又成功引进了台湾明基集团总投资5亿美元的达方电子项目,台湾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商大同电子投资建设锂电池项目,台玻华南玻璃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美金、注册资本4.5亿美金的纯碱及相关产品项目。2005、2006、2007年台资企业数分别为18、42、70户,投资额分别为1.07亿美元、3.1亿美元、8.05亿美元,占全市台资企业的50%。目前开发区建成了以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为代表的港台企业群、以韩泰轮胎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群、以安特汽车为代表的欧美中小企业群和以美的威灵电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群,初步形成了化工、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此外,产业主攻方向明确。开发区根据全市培育大产业的战略部署,紧紧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鼓励客商兴办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以富士康为龙头的IT产业和以台玻为龙头的盐化工产业两大千亿元级产业,使IT产业和盐化工成为引领淮安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在辉煌成就面前,淮安经济开发区人清醒地认识到,"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目标并非触手可及。隆隆的战鼓正在敲响,淮安经济开发区人正迈开大步,攀登着更高的那座山峰。

编辑:许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