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独墅湖高教区的探索与启示
近日,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明龙上任后第一次现场办公会议就到了苏州独墅湖高教区,反映了对苏州工业园区这一科教创新示范区的重视。以全新的体制和机制管理的高教区已引进9所国内外一流大学入区办学,在校师生逾3万。2006年以来,高教区由培养园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单一目标发展为积极探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取得了初步成效。新校区坐落在高教区的苏州大学,已成立11家高科技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在江苏高校中名列首位,赢得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私募基金愿以16倍的价格收购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部分股权,英国一家跨国公司也出到3倍的价格收购苏州中核华东辐照有限公司部分股权。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苏州独墅湖高教区的探索和实践,对分析目前高校绝大部分科研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的根本原因和“瓶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观念转变不到位是根本原因
江苏苏大投资公司董事长倪均强认为,高校绝大部分科研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根本原因是高校领导、知识产权创新团队、投资者三个方面观念转变均没到位。
与地方和企业领导相比,许多高校领导适应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滞后的,与地方领导的共同语言不多,作为投资方的一些企业只愿与科研创新团队合作而不愿与高校合作。有些高校担心教授搞企业会影响教学与科研,也有些高校过分强调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的学校与院系权益。倪均强认为,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只会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生导师陈林森,参与9个博士点建设,大多是第一带头人,申报成功4个博士点,成为苏大历史上参与博士点建设最多的博导。据悉,为了调动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已有高校打破了国家有关部门49%奖励的上限,奖励比例最高达到70%。苏州大学根据不同项目,学校获适当权益,并在产业化中要求科研创新团队尤其是带头人,必须投入一部分资金以增强责任性。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企业也需要转变观念。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形成产业化,在市场定位准确的前提下,需要经过“中试”,包括全新的工艺、设备、生产管理人员的全新培养和产品经用户试用后的不断修正完善、新产品的市场逐步接受,这个过程达数年时间。而企业往往急功近利,难以承受数年投资不能产生效益的预期。
现在高校教授们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热情比较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必须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价值有一个恰当的估计,不能漫天要价,更要对市场方向有正确的把握,才能与投资方找到共同语言。
“中试”投资成“瓶颈”
苏州独墅湖高教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龙博士认为,高校的实验室一般偏基础研究,对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的“中试”重视和投入不够。一般企业只希望科研成果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很少愿承受“中试”的投入,缺少对新产品不断完善过程的时间耐心,导致科研成果与企业签约的多,而合作成功的少,企业往往简单得出科研成果不成熟的结论。“中试”投资的缺失,使得大量有很好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
苏州独墅湖高教区管理办公室是高教区的管理机构,同时以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的身份聚管理者与投资方于一身。管理办公室为入驻的高校教师创造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待遇留人,更注重以事业留人。2006年以来,高教区建设了多个“中试”实验室,帮助入驻高校教师转化科研成果,除为本地相关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外,一年半时间已成功孵化出5家产业化企业。但高教区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打造公益性平台,“中试”投资的市场化机制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现在,各级政府对科技经费的安排越来越多,但主要用于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扶持科技创新项目。陈龙博士认为,政府要不断优化科技经费的投入体系,着力解决高校与企业都难为的“瓶颈”,有效地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