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升学风气愈演愈烈,文凭挂帅蔚然成风。造成台湾岛内升学风气冲击职教体系的主要原因有:(1)在文化传统上,台湾文化传统与大陆一脉相承,各个家庭不论贵贱贫富,都尽其所能供子女上学,以求得最高学问。(2)台湾经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岛内民众收入较以前也大为改观。据统计,台湾人均国民收入由1955年的二三百美元到1995年达12,000美元。国民收入的大幅提升,促进民众追求更高的教育投资。(3)由于家庭计划的推行,核心家庭的子女数目呈减少趋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高教育。这些都促使国民中学(初中)毕业生纷纷选读普通高中,但苦于普通高中学额有限,只好暂时寄身于各类职业院校,伺机备考升学。据1995年统计,台湾省每100国民中学毕业生就有101.52个升学机会,但由于大多数国中生只想升读普通高中,以便日后争取升读大学,所以近几年台湾高中联考已取代大学联考成为最激烈的入学窄门。主要原因是进职校的学生,毕业后升读大学机会极微。一方面各类职校、专科的科类、专业设置彼此没有衔接,大多为终结性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只得就业;另一方面专科之上的技术学院数量极少,致使专科生在职教体系内升读学院的机会极少。这直接导致在读专科生为了学位文凭不得不进补校学习,准备插班升大(普教系统)考试。据统计,1994年就有15万专科毕业生参加大学插班考试。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学生为了能上大学,放弃专业技能的学习,去考历史、哲学等系,造成教育投资的巨大浪费。很显然,无论是职校生还是专科生,均无法专注于在校时职业技能的学习,而想方设法补习,以备来日升学考试之需;而越来越多的职校为了生存,也只得投其所好,更多地让学生修习一些文化及理论课程。其结果是职业院校的功能日见弱化,职教体系与普教体系一样,陷入所谓的恶补困境之中。
2.升学机会不断扩充,职校招生却困难重重。职业院校招生出现困境主要是因为:(1)进入90年代,台湾人口出生数呈逐年减少趋势。据统计,90年代初台湾人口出生大约维持在32万人,1993年度学生数更是由国民中学三年级的395,920人降至国民小学一年级仅309,106人。未来台湾学生来源将日趋减少,各校(包括各职业院校)招生也必然更加困难。(2)近年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扩充高中(职)等招生规模,以致国民中学毕业生升学机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近年台湾应届国民中学毕业生的升学机会率高达123%。升学机会扩充使学生选择学校就读的意愿更有弹性,但也造成了各类职业院校生源不足,所招的学生素质日见低下,甚至中途退学也不在少数,如1994学年度,全台湾高级职校退学人数就高达1.18万人之多,其中多数为自愿退学。(3)普通大学的迅速扩招,形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的强势,也必然造成职业高校招生的弱势。台湾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大学及大专的机会1992年与1993年分别为110.5%和105.2%,而同期高级职校毕业生升学的机会则仅仅分别为27.9%和28.3%。说明90年代中期前台湾高级职校升学机会十分有限,在职校就读事实上就成了终结性教育,难怪职校招生困难重重。
3.职业院校师资缺乏、设备不足,技能训练与实务教学很难落实。首先,技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各类技术人才,所以开展各个层次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实务训练是其中心任务。在台湾,高级职校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由于长期没有解决好师范院校的理论学习与职业院校所需要的实际技能之间的脱节问题,各职业院校师资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及学术水准,但其职业科类、专业实践知识及技能十分有限,因此也就无法满足就业时的需要。其次,在台湾,尽管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建教合作方式,但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在全社会建立一种双元制职教体制,也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积极推行产学合作的职教模式,其结果是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经常保持沟通的管道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产业及职业结构发生不断变迁的当今台湾,职校教师因未能及时了解产业界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其现有的知识及技能结构与现实社会的要求产生严重的脱节现象。第三,在职教师进修意愿不强。即使进修,所修课程也大多为理论科目,实践知识及实用技能的学习并不多,所以进修后对提升现任教师的业务水平没有太大的帮助。第四,台湾各专科、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由各大学研究所培养,而一般大学研究所比较缺乏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实践教师及相关设备,所以研究所的毕业生到大专职校任教,往往缺乏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所培养出来的各类职业人才,难以符合产业界的标准。
4.投资职校偏低,影响教育质量。通过对台湾高中(职)占各级学校的学生结构与教育经费结构的比较,可以得出单位学生分配教育经费的情况。1993年台湾普高与职高单位学生分配教育经费之比为1.43∶0.72。通常情况下,职业院校由于设施设备的大量投资等因素,与同类其他学校相比教育成本理应更高,但在这里,职高教育成本只有普高的50%。就其生均经常支出来看,根据有关统计,台湾私立职校生均经常支出也明显低于公立职校和公立高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台湾,多数职校是私立的,因此私立职校生均经常费支出低。台湾整体职教经费的不足,其结果必然影响职校的教育质量。再来看看专科教育,台湾专科多数为短、平、快的人文及商贸科类,其原因正是这些专科投资少而见效快,但也因此造成了台湾专科教育质量日见低下的困境。
5.技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经济结构未能协调发展。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使大批传统产业逐渐被新的科技产业所取代,并因此要求职业及人才结构能作出相应的变化。根据台湾经建会测定:1993年总就业人数中各业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农业11.5%、工业39.1%、服务业49.4%;至1996年调整为农业9.8%、工业38.9%、服务业51.3%。可见,在就业人数中有半数以上从事服务业。至2000年,农业及工业部门所占比例继续下降为8.0%及38.4%,而服务业则上升至53.6%。很显然,台湾产业结构中的服务业从1993年的49.4%增至2000年的53.6%,而同期的农业与工业则相对减少。就人才结构而言,高级技术人才及基层技术人力所要求的比例在增加,而对中级技术人员的需求逐年在减少。1994年至2000年平均每年短缺高级人才2.8万人、基层人力23.5万人;而中级人力则过剩2.4万人。再来看看台湾各职业院校科类设置的依据,每年各类职业院校在科类及专业方面的增减,主要根据各校办学成绩、师资、设备及意愿等申请设科增班,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来统筹规划,公立职校扩充规模以争取员额预算,私立职校增科设班以增加学生人数、谋求收入。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已经造成各职校毕业生供需产生结构性失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及产业结构不匹配,直接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产业界却求才若渴。
二、台湾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走向
1.推行国民中学技艺教育方案。在台湾,普通基础教育系指国民教育阶段(属义务教育),包括6年的国民小学和3年的国民中学两个阶段。早在1993年度,台湾就开始试行发展与改进国民中学技艺教育方案,以迈向10年国民教育目标。即将国民中学增加一年,即四年国民中学;高中缩减为二年,即将三年减为二年高中。这些措施是结合当地的国民中学、高级职校、专科或职训中心合作办理国中技艺教育班,提供给国民中学三年级学生,即不愿意继续升学或较适合学习技艺者,经由技艺教育班课程,加强职业陶冶,培育职业兴趣;国中三年后这些未继续升学者,辅导安排至高职实用技能班,至少修习一年,以掌握就业技能。这样,实际上国民中学就有四年的学习时间。从1993年开始,经过三年的试办,到1996年台湾逐步全面强制实施国民中学技艺教育方案,即让全台湾省的学生都能接受10年的国民教育。
2.实施高职免试入学。为缓解国中毕业生升学压力,为实施以职业教育为主的12年国民义务教育打下基础,近几年台湾在积极推行实施高级职校免试入学方案。其步骤是1997年的暑期前公布实施办法,1999年度正式实施。如前所述,目前台湾每年国中毕业生人数约有38万人,而全台湾省的公私立高中(职)等招生名额约有47万人,即每位应届国中毕业生升学的机会率为123%,况且全省200多所高级职校均匀地分布在各地县市,国中毕业生完全可以在学区内就近免试入学。所以,高职免试入学有其可行性。
3.推行中等教育多元化。为建立高中形态多元化,推迟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分流,目前台湾省高中阶段除高级中学与高级职校两种形式外,试办的形式主要有:(1)综合中学,指高级中等学校依据教育功能,同时设置普通科及职业类科不同课程,以招收性向未定之国中毕业生,藉试探、辅导等以便使学生自由选择普通课程或职业课程,以延后分化,达到适性发展之目标。试办的综合高中方案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96年起在全省现有的公私立普高、公私立职高以及新设立的公私立高中(职)中选择17所绩优高中(职)先行试办,第一步试点以各校为单位;第二步选择金门、澎湖、彰化等资源整合较完善的地区,进行全面性、区域性的试办;第三步逐步在全台湾省推广。(2)完全中学,将国民中学与高中(职)合并,形成六年一贯制的中等学校。完全中学的国中部依照一般国中的课程标准实施,高中部则朝向综合高中实验课程规划。(3)现有的高中(职)推动学年学分制,修订课程,规定高中、高职一年级基础课程相同,高中、高职学生可流通互转,普通高中可以设置职业选修课程,打破高中高职界限。这表明,台湾中等教育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推迟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分流,缓解高中与高职之间的招生竞争,打通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的通道,适应日趋多元化的台湾社会需求。
4.修改现行法规,放宽升学通道。1994年,台湾修改了职业学校法与专科学校法。主要在入学资格方面作了大幅调整:即须经入学考试合格者改为经入学考试合格、甄试录取、登记、分发或保送入学。修改后入学方式更富弹性,大大拓展了入学渠道。在台湾,专科主要有三种学制及形式:二专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三专招收职业学校及高级中学毕业生;五专招收国民中学毕业生。而修订通过的专科法规定:二专、三专都可以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这从法律上放宽了升学通道,使高级职校与专科学校无论在生源的渠道上还是在入学的形式上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5.修法通过,专科改学院;草拟标准,学院改大学。1995年10月,台湾省再次修正专科学校法,其目标是:筛选符合大学设立标准的专科学校,改为技术学院。这在职教体系的高级层次上拓宽了升学渠道,为大批职校及专科学生升读技术学院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将满足产业界因经济发展及技术升级对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大量需求。根据通过的修正条文,1995年11月开始接受专科改学院的申请,1996年具体进入到试办操作阶段。据统计,1995年台湾有技术学院7所,1997年达到16所。根据1999年最新统计,台湾技术学院已达20所。1996年4月,台湾又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根据该标准,有6所技术学院在当年升格为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的设立将会进一步满足职教体系内学生升读大学的愿望,使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真正成为人人都愿意上的二条国道。
6.专科设类不限制,职教课程须改革。在台湾,专科一般根据学科分门别类设立。如原本是工商类的专科学校,未来也可能成为理工商农等类科统统都有专科学校。此项改革显示台湾职业院校今后在科类设置上将呈现更自由的发展趋势,各校将有更多更弹性的自主空间。职教课程改革方向是:(1)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2)各级职校课程及教材纵向相衔接、横向相整合;(3)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与工作态度的培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