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在1997年成立了“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专案小组”,1998年9月公布了“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经过两、三年的试点实验,2001年9月被称之为“面向新世纪的课程革新……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在台湾正式启动实施。
(一)“九年一贯课程”的主要内涵
1.人本情怀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与欣赏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2.统整能力方面:包括理解与感性之调和,知与行之合一,人文与科技之整合等。
3.民主素养方面:包括自我表达、独立思考、与人沟通、包容异己、团队合作、社会服务、负责守法等。
4.乡土与国际意识方面:包括乡土情、世界观等(涵盖文化与生态)
5.终身学习方面:包括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信息与语言之运用等。
根据上述的五个基本理念,课程设置的目标从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10项对台湾民众教育基本能力:(见表一)
表一:10项教育基本能力
课程 目标 |
基本能力 |
能力指针 |
人与自 己:强 调个体 身心发 展 |
1.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 |
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能力、情绪、需 求与个性,爱护自我,养成自省、自律 的习惯、乐观进取的态度及良好的品 德;并能表现个人特质,积极开发自己 的潜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2.欣赏、表现与创新 |
培养感受、想象、鉴赏、审美、表现与创 新的能力,具有积极创新的精神,表现 自我特质,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 |
3.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
积极运用社会资源与个人潜能,使其 适应发展,建立人生方向,并应社会与 环境变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
人与社 会环境: 强调 社会与 文化 的结合 |
4.表达、沟通与分享 |
有效利用各种符号(例如语言、文字、 声音、动作、图像或艺术等)和工具 (例如各种媒体、科技等),表达个人 的思想或观念、情感,善于倾听与他人 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
5.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
具有民主素养,包容不同意见,平等对 待他人与各族群;尊重生命,积极主动 关怀社会、环境与自然,并遵守法治与 团体规范,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 |
6.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 |
认识并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了解与欣 赏本国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并体认 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 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 |
7.规划、组织与实践 |
具备规划、组织的能力,且能在日常生 活中实践,增强手脑并用、群策群力的 做事方法,与积极服务人群与国家。 |
人与自 然环 境:强 调自然 与环境 |
8.运用科技与信息 |
正确、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搜集、 分析、研判、整合与运用信息,提升学 习效率与生活品质。 |
9.主动探索与研究 |
激发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 现问题,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能于生 活中。 |
10.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
养成独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与习惯, 有系统地研判问题,并能有效解决问 题和冲突。 |
为了培养基本能力,课程设计采取了合科、统整、弹性、选修精神取代以往学科中心的设计方式,并从个体发展、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出发,将国民中小学原有的16个科目统整为7大学习领域: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与科技、艺术与人文、健康与体育及综合活动(见表二)。
表二:七大学习领域
领域 |
主要内容 |
语文 |
1.语文:包含本国语文、英语等,注重对语文的听说 读写、基本沟通能力、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学习。 |
健康与体育 |
2.健康与体育:包含身心发展与保健、运动技能、健 康环境、运动与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学习。 |
数学 |
6.数学:包含数、形、量基本概念之认知、具运算能 力、组织能力,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了解推理、 解题思考过程,以及与他人沟通数学内涵的能力, 并能做与其它学习领域适当题材相关之连结。 |
生活 |
认识周围环境、体验个体与群体生活、观察社会与 生态关系、艺术探索与制作、审美与思辩、文化理 解、发展科学技能、提升科学认知、涵养科学精神 |
社会 |
3.社会:包含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道德 规范、政治发展、经济活动、人际互动、公民责任、 乡土教育、生活应用、爱护环境与实践等方面的学 |
艺术与人文 |
4.艺术与人文:包含音乐、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方 面的学习,陶冶学生艺文之兴趣与嗜好,俾能积极 参与艺文活动,以提升其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 等艺术能力与素养。 |
自然与生活 科技 |
5.生然与生活科技;包含物质与能、生命世界、地球 环境、生态保育、信息科技等的学习、注重科学及 科学研究知能,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情操及 善用科技与运用信息等能力,并能实践于日常生 活中。 |
综合活动 |
7.综合活动:包含童军活动、辅导活动、团体活动、 及运用校内外资源独立设计之学习活动。 |
九年一贯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性,比如一、二年级它将大学习领域中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生活科技3大领域合并为生活领域,五、六年级开设英语课。
为了给学校与教师更大的课程开发空间,九年一贯课程增设了弹性课程时间,以便学校和教师结合本校、本班级的特色开设特色课程,真正做到教学个别化。
(二)“九年一贯课程”的主要特点
“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内容,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1.提出“基本能力”为课程学习目标,为课程设计核心;2.以“课程纲要”代替“课程标准”;3.实施“统整课程”,以“七大学习领域”取代传统科目本位的分科学习;4.“弹性课程”的设置,提供学校及教师更多弹性教学自主空间;5.力求九年一贯,即九年一贯的设计方式,加强中小学衔接,课程设计不再分中、小学两组进行(见表三)。
表三:“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与修订前课程标准比较
|
修订前课程标准 |
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 |
课程 管理 |
从大纲到细目,从目标、 内容、方法、上下学时间 都有规定,内容详细烦琐, 巨细无遗。 |
仅就课程目标、学习领域以及 能力标准做了原则性规定 |
设计 特色 |
分科教学,偏重学科知识 内容 |
全科、统整课程、协同教学、以 生活应用能力为核心(十大 能力) |
课时 安排 |
各校按实际情况在各年级 至少增设一节为弹性课 时。 |
分基本教学节数( 80%)与弹性 教学节数(20%) |
每周上课基本节数: |
领域学习节数 |
总节数 |
一、二年级: 26节 |
一、二年级: 20节; |
22-24 |
三、四年级: 33节 |
三、四年级: 25节 |
28-31 |
五、六年级: 35节 |
五、六年级: 27节 |
30-33 |
学科 设置 |
2 .国语 |
1 .语文 |
1 .道德与健康7.体育 |
2 .健康与体育 |
3 .数学 |
5 .数学 |
4 .社会 |
3 .社会 |
生活领域 (一、二年级) |
5 .自然 |
6 .自然与科技 |
6 .音乐8.美劳 |
4 .艺术 |
9 .团体活动(三年级起实施) |
7 .综合活动 |
10 .乡土教材(三年级起实施) |
11 .辅导活动(三年级起实施) |
教材 |
以教科书为全国统一教材 |
教科书非唯一工具,学校可自 行发展教材、注重学校本位与 乡土教学 |
(三)“九年一贯课程”的哲学思考
“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设计将以往传统“标准”的思考模式转移至“纲要”的设计理念,不仅是课程设计模式的改变,更应该视为是课程设计背后的理论基础产生了转变。课程设计模式则走向现代课程理论强调的多元、弹性、差异、及学科界线的弭平等。其主要特色有:
1.反目标模式课程的后述论述,强调课程的动态循环与开放
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倡一种批判动态的课程观,强调课程应该是通过对于参与者的行动与交互作用而形成,预先设定好的课程不应提倡。
2.反学科本位式课程,主张学科的统整与跨越
后现代课程论学者认为,学科本位的课程设计是建立在传统的二元论哲学基础上,反映在课程上,即形成二元对立的现象。课程设计者必须重视课程的纵向一贯与横向统整,同时必须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脉络之中来加以处理,由学生与社会文化脉络的互动中主动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吉洛克斯主张学生的学习要横跨不同的学科、领域与文化,课程宜以更广阔的视野统整与融合不同的知识并使之产生关联。
3.重视文化多元,发展多元文化课程
后现代课程论者主张多元文化的课程发展取向,认为课程设计应该采取多元文化的观点,让各种文化都能为学生所接触、理解、尊重、欣赏和维护,将多族群与全球观点综合于课程之中。学校要教导学生的不仅是主流文化或优势文化为核心的巨型文化,也要教导学生生活周围的其他微型文化。多元文化课程的设计始于了解自身,培养自尊自信,再继而了解他人,尊重他人,最后了解世界,尊重所有生命。
(四)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
“九年一贯课程”在台湾已全面启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极为关注,其投入的力度相当大。为配合“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实施,“教育部”印制了大量“课程纲要”,编辑了“新课程Q──A”,“参考手册”等资料广为宣导,并成立了“九年一贯课程宣导小组”。专家学者相继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深入学校与教师一起进行试点实验,并将点上的成功经验编辑成书指导面上的改革,组织开展教师的培训。
(五)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分析
“九年一贯课程”自2000年9月秋季入学开始实施,尽管其效果还没显现,但是精心的准备、科学的策划、全社会的热心关注参与和学校踏实细致的落实,无疑会提升台湾小学的教育水平。
应该看到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课程纲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8种学习领域进行合科统整学习,培养学生的10项基本能力,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比较前卫和先进的。所提出的学生要达成的基本目标与基本能力,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建议的“终身学习”四个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具体化,从“背不动的书包”到“能够带得走的能力”,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研订提供了指引。
“九年一贯课程纲要”通过政府课程改革与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结合,授权学校20%弹性课程的校本开发,提供了学校教师更多弹性教学自主空间,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肯定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课程发展理念,这是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充分尊重。
大陆以往课程教材改革一般是专家的事,校长教师很少参与。如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已经下放,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台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做法与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和大陆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资料
[1]2001年海峡两岸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
[2]九年一贯课程之展望.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3]钟启泉.跨世纪的课程革新──以台湾国民教育阶段课程纲要的研订为例评析1998年海峡两岸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