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台湾,如今上大学已不再是一种奢望。10多年前,台湾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比例还只有30%,而今天,这个数字已上升为70%。目前,台湾岛内有各类大学135所,大学生78万人。随着教改的实施,这个数字还会逐年上升。
在台湾学生眼中,位于新竹的“清华大学”同北京的清华大学一样,是台湾理工类的魁首;人文类要数台湾大学;而政治大学则在法政类名气最大。这些都是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也不乏优秀者,辅仁大学、中原大学也是许多中学生愿意选择的目标。为了鼓励民间踊跃办学,台湾教育当局对私立大学也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只是在数额上要少于公立学校。据介绍,一般公立大学的补助金为每年经常费用的75%,而私立大学只有20%左右。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台湾目前初中生一届只有29万人,比以前将近40万的人数少了10万人左右,所以台湾大学在数量上已趋于过剩。这从大学博览会上激烈的竞争可见一斑。每年大考结束后,应考生填写志愿学校时,大学博览会就会粉墨登场。会上,各大学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各出高招,以吸引学生注意。制作道具、表演节目已成为“小儿科”,有的大学推出心理咨询,表现自己所学有所用;有的大学推出科技游戏,请考生或家长共同参与,展示自己的科技水平。更离谱的是各种名目的促销,如考上某校,可获手机奖励或奖金多少元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已经有人预言,要不了几年,台湾会有一批大学因无生可招而关门。甚至有人建议,如果两岸关系发展了,大陆学生能到台湾来读大学,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员匮乏的一个办法。
2002年是台湾大学开始多元化招生的第一年。所谓多元化入学,就是将以前一次定终身的联考改为三种录取方式:申请入学、推荐甄选、分发考试。其中第一种是指学生自己向大学直接提出申请,第二种是指学校向大学推荐,第三种是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分发。前两类主要适合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大约占总生源比例的30%左右;后一类占70%。不过分发入学还按照各大学各科系要求考试的科目不同,分成甲、乙、丙三案,如:丙案为5科全部考试,与以前的联考差不多。
虽然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教育改革新方案,首届学生从上高中一年级起就开始接受多元化入学的理念,但真正实施后,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从目前的反应来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程序过于复杂。不只是在选择类别上的复杂,更在于因甲、乙两案几乎每个学校的每一个科系都有自己愿意看重的科目,如可能某系只要求英语成绩,而另外一个系要求英语、数学成绩,导致变数太多,给学生预测自己在整个序列中的位置造成了麻烦。2002年就出现考分很高的学生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学,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报考恰当,反而上了好学校。二是考生对公平性产生怀疑。因为申请入学、推荐甄选给了中学和大学相当大的自主性,举例说,熟人推荐来的学生自然要礼让三分。所以今年在经历了一次多元化入学后,许多家长和考生开始呼吁恢复以前的联考。民意调查显示,持这种意见的比例还不少,大约在六成以上,理由是省钱且公平。不仅包括家长,即将应考的高三年级学生也有同感。
但是,恢复联考的可能性已经被当局否定。从媒体的评论看,大多数人认为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好的,去除以前联考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且通过甄选,使一些偏才学生也可以有升学的机会。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教改在操作层面上过于冒进,没有经过检验就开始推行,使家长和学生都深感不适。
据台湾教育部门近日透露,因为有规定,改革性政策的实施至少要提前一年宣布,2003年的多元化入学只能做一些细节上的简化,现在只能寄望于2004年再进一步简化步骤,以及采取必要的监督措施,确保考试过程的公平。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效的改革措施出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连伟 孙立极)
编辑:秋日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