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誉为龙的传人,对龙文化的信仰无处不在。单就一通奉“真龙天子”之命而竖立的石碑,就承载着诸多龙文化的元素。
但凡一些封建帝王、达官显贵的古墓地,或者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宫阙庙宇、寺院道观,总能见到一些石碑的踪迹。这些石碑或歌功颂德,或诰封晋爵,展示着森严的等级色彩,透射出凝重的沧桑气息。尤其是那些被俗称为“龟驮碑”的石刻,更蕴含着深远而丰厚的龙文化因子。
在儒家文化圣地曲阜孔庙内的十三碑亭,就有多通这样的石碑。其中气势最为恢弘、规制最为显赫的,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的那通莫属。该碑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碑首刻龙纹,碑趺为“巨龟”。仅碑身就重约35吨,加上碑下的“龟”座、水盘,总重达65吨之巨。碑材采自北京的西山,碑文为康熙皇帝御书。
这座石碑是一通广为人知的“龟驮碑”,来此览胜的游客纷纷驻足观瞻,拍照留念。其实,该碑的碑座并非神龟,而是传说中的龙之九子之一——赑屃(bìxì)。在我国传统龙文化的信仰中,有龙生九子之说,它们由大到小依次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九子形象独特,各有所好,各具其能。
赑屃,又名霸下,形似龟,是龙之九子中的老六,力大无穷,喜好背负重物。传说赑屃曾是顽劣之兽,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大禹依其所长,安排它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后,大禹担心它再四处撒野,便搬来一通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写上赑屃治水的功绩,安放到它的背上,让它时时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赑屃无法随便行走,它只好挣扎着向前昂起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这便成了众人心目中那个总是扭着头四处观望的赑屃形象。
赑屃和龟虽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两者背部的甲片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因而“龟驮碑”这种说法,就有些想当然的只看其表、不辨其真的简单色彩。
在这座石碑的碑首,有两个造型生动的龙形图案,它们则是龙的第八个儿子——负屃。负屃身似龙,头像狮,平生好文,尤爱书法。我国碑碣的历史悠久,瑰丽多姿,它们有的造型古朴,雕刻精美;有的刻写精到,气韵生动;也有的碑文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便攀爬到石碑的碑首,去衬托这些传世的艺术珍品。它们互相盘绕着,看上去似在慢慢地蠕动,和底座的赑屃上下呼应,将整座石碑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灵动自然。
龙文化何其丰富多彩,由一通古老的石碑就可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