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记者在贵州彩车前合影留念(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中国台湾网网4月12日遵义消息 4月11日下午,中国网络媒体贵州行“红色之旅”一行走进遵义市博物馆。历时3年建设、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遵义市博物馆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学习,同时也成为外地游客了解黔北地区历史、风土人情的窗口,为遵义红色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充分展示了遵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据了解,该馆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省内目前展厅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展出内容共分为:资源富市、文化奇葩、红色热土、国酒之乡、多彩民俗、辉煌成就等六大部分,展出文物、实物、图片和字画、古籍、矿产标本等近万件。
文化奇葩
旧石器时代“桐梓人”在华南地区“最早用火”,点燃遵义的史前文明;秦汉时期,土著濮人以领先的采砂炼汞工艺,强化了部族经济,使黔北东部具有了城镇的规模,这个时期,秦楚巴蜀文化在这里与土著文化碰撞、交融、沉淀、产生了舍人、盛览、尹珍等文化先贤;他们是黔北文化的先驱鼻祖,是贵州文化的拓荒者。清中期沙滩的文人群体奉儒家之道,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巨儒是他们的代表。
红色文化
“红色热土”展出部分,分光辉历程、红军长征在遵义、浙江大学在遵义三个单元,用众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记载了遵义——中国最著名的革命圣地之一,在那段中国最危难阶段的真实情况。从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民俗文化
仡佬族是黔北这片土地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衣食住行、风尚习俗是黔北民俗的根源,在历史的进程中,经与其他民族的风俗融合,形成了现今具有黔北地方特色的民俗现象。黔北多山,史称“山国”,民间历史上以狩猎伐山农耕蚕织为业,其衣食住行方式均与此相关,精神上信仰巫鬼、崇尚祭祀,凡婚育寿葬年节庆典,这种信仰在其礼仪程序中均有特定的表现。明清以来,黔北一地“士尽诗书,人沐礼仪”,民间社交风俗重视和谐、崇尚自律,形成重情守义的民间做人风尚。观风俗知教化,“多彩民俗”体现丰富的黔北民间传统文化。
展厅内还建有一条浓缩的“商业街”,在这条布置在展厅内的袖珍商业街上,不仅有鸡蛋糕作坊、化风丹药铺、绸缎庄,还通过人体蜡像、模型等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了早期活跃在黔北乡间的糖开水泡米花小贩,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民间工艺制品。
不仅如此,博物馆内还制作了诸如黔北哭嫁、和面酒、送子等民俗场景,并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透过弯曲、起伏的异形屏幕充分展示遵义的风情和历史。
酒文化
酒,既是物质文化的产物,也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在远古,人们便将酒用于祭祀。在以“礼”为核心、以“祭”为常态的贵州传统社会中,酒作为礼的物质表现,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酒礼酒俗。
贵州人民在每一历史时期,创制了代表每一时期文明特征的酒,同时也伴生出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它沉淀于贵州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遵义是中国酒文化名城,具有极高精神价值的文化遗产生动多样,国酒茅台在我国的政治外交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遵义历史文化,质朴厚重、丰富深远。今天,遵义博物馆已成为遵义的一个文化窗口,向人们展示它多彩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遵义,了解历史。(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丹)
遵义博物馆(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两个小朋友在博物馆展示厅屏幕系统前查找信息(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傩戏法事经书(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黔北和气歌(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小女孩认真观看四渡赤水油画(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咸同年间号军所用火炮(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游客观看革命将领资料(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明代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冠(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贵州教育鼻祖——尹珍(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茅台酒柱形瓶(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