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无疑正处在一个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急速转型期。
贵州旅游发展的模式,过去几乎沿袭着其他旅游先行区域的步履,不愠不火地缓慢行进着,当丽江游、海南游、东南亚游日臻成熟继而大热时,贵州旅游被市场边缘化,如诗的贵州山水,因缺乏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开发,已难以支撑贵州旅游在市场上一争长短。直到2005年春初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贵州文化从错觉到自觉,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核被重新发现,把贵州旅游推到了求新求变的起点。但很快出现的现象是,我们被我们自己纷繁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所困惑。各地都在寻求旅游的突破口,但往往只是新一轮的模仿和移植。那么,多样性选择下,贵州旅游该走什么路径呢?
不妨听听一种声音。在对黔东南做了6天的考察后,余秋雨得出的结论是,在这里看到了一整套非常完整而系统的精神哲学。锦屏隆里、黎平肇兴、从江岜沙、榕江侗寨、雷山西江、镇远古城……每一次,每一个地方,都有太多让他惊叹的美丽和文化魅力。
神奇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多元文化的匹配包装,或许正是贵州旅游发展的必然之路。
文化的最高形态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各民族都是如此。文化中间形态是公共审美和历史故事,黔中大地从来不缺。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影响力过去往往徘徊在非主流范畴外,因而大打折扣。说到这里,让人想起刘三姐、纳西古乐这样的文化符号,其最初也是影响力巨大的主流文化吗?南京《东方文化周刊》的扎西·刘说,所谓文化贫富,不过是主流世界对某地文化认识处于不同的阶段而已。贵州是文化富矿区,有汉民族遗存的600年屯堡文化,又有苗侗腹地完整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只要和自然山水巧妙匹配,对外不断吆喝,对旅游的推动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归结为贵州文化和旅游的匹配程度不高呢?
蔓萝花,贵州苗族主要居住区清水江流域民间一个凄美的传说,上世纪60年代同名彩色电影上映后,轰动一时。但这样的文化符号沉寂多年,似乎被我们遗弃和忘却,那么,苗族姑娘蔓萝曾经生活生长的山寨,今天又在依靠什么吸引游客的脚步呢?天龙屯堡,600年前明代京都生活在贵州的遗存,汉民族原生文化不仅震惊学界,也是江南人特别是南京人,寻亲探秘游的最好的牵引力。两个个案,效果迥异。安顺市旅游发展局局长朱贵清认为,屯堡文化就是安顺旅游由自然风光型逐渐升级的一个良好载体,特别是去年发现和确定了明代富可敌国的沈万三次子沈茂葬于天龙,江南首富及其后裔在贵州生活、繁衍的史实,更加充实了屯堡文化的内涵。这些年我们几下江南宣传推广,以屯堡人寻亲为媒,将屯堡文化有机结合到以黄果树瀑布为龙头的旅游产品中,力推更深层次的旅游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在沪宁杭三地采访,跻身于杭州西湖、上海外滩如潮的人流之中,那样的旅游盛况使我们唏嘘不已。
杭州西湖人文山水之美,无需多言;上海外滩,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和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等现代地标隔江呼应。如织的人流,不仅仅是看山水长河,也是文化体验和品尝。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冲着“断桥遗梦”、“雷锋夕照”而去?又有多少人流连外滩长堤遐想当年远东华尔街的风采?其实,梳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剖析其精神层面,我们都能找出依附于自然和生存状态背后的力量和精神优势所在。旅游价值必然因文化发现和提炼得以重新评估。从这个意义上说,贵州旅游,不能停留在自然山水的走马观“花”中,也不能停留在浅表的文化表征上,迫切需要考古、考据印证和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深入研究和有机注入,突破贵州文化“小众化”传播局限,给山水以灵魂,让美丽的旅游口号更加充实和丰满。
市场要素:重置而新生一直以来,人们总以为一个地方旅游好只是靠做宣传的结果。但往往宣传引来的却只能是匆匆的背包客。
上海新文化旅行社的总顾问张学政说,只有把背包客、参观者变成一个消费、休闲的旅行者,贵州旅游才有希望。上海中闻旅行社的副总经理何国彬说,上海800多家旅行社,没有一家不做贵州游,都盼望贵州旅游能做大做强,但就是游客不多,竞争力不强。他们两位和这次走访的外埠旅行社行家们共同的诊断是:一、贵州旅游业态存在问题,还更多停留在观光游层面,参与性、互动性不够;二、贵州旅游性价比不足以吸引客人,也让外地旅行社无钱可赚。张学政说,贵阳的黔灵山,都市里少见的森林景观,游客喜欢但旅行社都不愿带团去,因为除了门票,旅行社无利可图。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贵州旅游产品急需升级,贵州旅游市场资源和市场要素必须重新配置。
有人说,一个地方的旅游是不是进入轨道了,要看它有没有排入国内几个主要旅行社的线路图,因为现在中国人的旅游主要交付给旅行社。更高层次的,就是世界级的旅行社把它排入了路线图。丽江是排入了,每天才有这么多外国游客来。
经验告诉我们,旅游发展起飞之初,一切都要依靠旅行社,尤其是客源地、出发地旅行社。要排入他们的线路图,继而排入国际的旅行社。要按照旅行社的要求建造旅馆,按照他们的要求设计组合产品,并由他们帮我们做推介、做宣传,甚至可以让他们去开发管理景区景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调研出发地旅行社、本地旅行社和景区景点、交通运输部门等在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增加客源地旅行社的市场收入,用倾斜扶持的市场杠杆保证旅游客源。
诚然,如何国彬所说,没有产品的革命性变化,无论你怎么吆喝,客人也不会来。市场要素一旦重新合理化配置,那只看不见的手,自然会推动旅游的产品研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等等。只有这样,旅游才能发展起来。
在国家旅游局挂职的黔东南州委统战部部长杨怀远说,黔东南正着手解决旅游资源如何与市场对接的问题,核心是抓好宣传推广,提高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关节点是抓好旅行社,在产品开发、交通服务等相关产业上让旅行社成为市场主体。黔东南正在积极筹划百家旅行社“走进贵州、走进黔东南”的一个大型参与性活动,旨在依靠旅行社组织客源,开发市场。贵阳市旅游局副局长方随洪向记者透露,今年的贵阳避暑季,针对主要客源地,贵阳市准备开行多趟“避暑之都”号专列,搞“乡村观光采摘体验游”、“情侣浪漫七夕游”等深度旅游活动,与航空公司、酒店、景点协调,尽力满足旅行社在交通、门票方面的优惠要求,争取外埠旅行社积极地共同参与和打造“贵阳避暑季”的品牌。
对于贵州旅游外埠旅行社想热却热不起来的“短板”现状,贵州旅游业界已有了相当的认知。但在资源要素和市场要素的重新配置上,我们的行动好像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宣传导向:我们要先打动谁?从南京站起,我们在沪宁杭三地街头,随机作了50份样本调查采访。由于样本数量偏少,地域分布偏广,其分析结论不免失之偏颇,但一定程度的真实性,还是让我们有话要说。
样本人群里,年龄在20—30岁的占81%,30—40岁的占19%;文化程度高中、中专以下为28.5%,大专以上72.5%。
样本数据显示的贵州景区、景点知晓度:81%的人知道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14.3%,黎平肇兴侗寨9.5%,龙宫、天龙屯堡、梵净山均为4.7%;原生态文化方面:对苗族服饰有所了解的占47.6%,居第一位,苗族姊妹节知晓率33.3%,侗族大歌、水书、屯堡文化知晓率14.3%;知道贵阳是“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的占52.3%;样本分析表明,近两年内有贵州旅游打算的占33.3%。
让我们诧异的有两点,一是黄果树瀑布作为贵州旅游的知名品牌,知道的人很多,但其他景区、景点却知名度不够;二是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知晓率极高和贵州游客长三角地区的人气极旺(计划出游者占33.3%)。看得出,贵州景区、景点的产品链条中,多数景区、景点市场号召力偏弱,产品组合设计不足以让游客沉下来进行深度旅游。此外,虽然有很高的旅游意愿,但是否真正能成为我们旅游统计数字之中的一员,我们颇为担忧。我们的市场开发、宣传推广,还需要什么样的鲜招才能聚集贵州旅游的人气走旺呢?
浙江中旅商务会奖旅游部的王依娜小姐迫切地向记者索要了《多彩贵州》形象宣传片的光碟。她说,看了这个短片,很激动。强烈的色彩模块化冲击,比如黑色,让我立即记住了贵州古镇。我做旅游四年多,这样的好片子,第一次见到。旅游目的地要打动游客,必须首先打动做旅游的人。我知道我的市场需求,有了这个光碟,我可以很深入地介绍贵州,打动客户。同样做会奖旅游的浙江康辉国际旅行社童媛说,来参加贵州旅游推介会,我想寻找到新机会。会奖旅游主要针对大宗客户,常规旅游吸引力减弱,我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创新方式的旅游,通过旅游平台,组团进村寨,与当地人同吃同住,体验与感受不同的民俗民风,在旅游参与中做一些超越旅游本身的项目建设开发,比如开展文化科技、支教扶贫等。
南京师范大学蒋俊博士认为,贵州不是旅游成熟区,自然风光之美和文化的纯朴多样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贵州旅游产品单一,景区又分散,成本与新马泰香港游比偏高,说少数民族的旅游元素,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又不如云南。要吸引人去看多彩贵州,如何深挖民族特点,扬长避短,贵州旅游宣传远不到位。旅游是靠线路的,景区景点用文化或者其他串联成线,才会有旅游的规模化。不同的线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旅游导向,让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文多彩、自然多彩的贵州,比如,春季里苗侗腹地的少数民族节庆游、夏季避暑游漂流游等,市场发育自然水到渠成。从经济角度讲,贵州走出来进行旅游宣传要考虑有效传播。
看来,旅游宣传创新必须领先于市场创新。旅游宣传的终极目标是旅游者,但如果不率先打动做旅游的从业人士,这样的宣传事倍功半。近年来,贵州走出山门吆喝旅游,宣传力度极大,效果也极显著。但是潜入水面,在细分市场条件下,锁定特有人群的宣传导向还偏弱,需要更上层楼。